作者|吴恊生 吴晋 【引言】近百年来,三星伴月堆,牵动着成千上万考古专家的心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铜大立人像横空出世。仁者推为祭司、主祭;智者定为古蜀国领袖人物。 遵循“双百”方针和“两个结合”,门外汉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家。 一、九州治山水 《尚书·皋陶谟》(舜)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2024-12-20作者|王福州 中国书法五千年,无论由简入繁——从刻画符号到大篆石鼓,还是由繁复简——由篆向隶,又从章草向楷书进化,基础理论总是若隐若现,且须臾难离。初唐四家楷风严谨,李邕变右军笔法独树一帜,以至颜筋柳骨,书法成了盛唐气象重要标志,其中,孙过庭、张怀瓘的理论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但是,纵览唐代书史,难觅孙过庭、张怀瓘的踪影。孙过庭英年早逝令人唏嘘,张怀瓘无书法作品存世,二人的理论建树却令时人与后辈心悦诚服、倾心推戴。孙过庭的《书谱》融汇初唐以前五百年书法理论成果,张怀瓘以《书断》名世,“自然感化说”承应孙过庭的“书德论”,为后世演绎成“书教论”,已融入思维、进入血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2024-09-06北京中轴线作为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其规划、建设与完善,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于国家、城市、生活之中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塑造,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