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百年来,三星伴月堆,牵动着成千上万考古专家的心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铜大立人像横空出世。仁者推为祭司、主祭;智者定为古蜀国领袖人物。
遵循“双百”方针和“两个结合”,门外汉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家。
《尚书·皋陶谟》(舜)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大禹与伯益随山刊木,决江濬河;与后稷教民播种庄稼,互通有无。万国诸侯,始得治理。
《三星堆图志》第65页:“青铜太阳形器”,圆形直径85厘米,从圆心向外延伸五条立体直线。
《三星堆图志》第127页:“黄金权杖”。长1.42米,重近500克。金杖的上端有46厘米长的纹饰图案,上中下三组。上组是两条相向的鱼,两只相对的鸟,两杆草木枝干叶子,叶脉明显。《史记》:“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外,草木畅茂。”夏后氏草木图案明显。
中组与上组相同,下组合成圆杖看,是两个人头像,头戴山形冠,两耳参镂,戴珠环。夏后氏山形图案明显。
《尚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太阳形器”、“黄金权杖”,是舜帝、大禹所说“六府三事”。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
《逸周书·大聚解》(周公曰):“旦聞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鼈之長。且以并農力執,成男女之功。夫然,則有生而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時,以成萬財。萬財既成,放此為人,此謂正德。”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人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歼夭,不覆巢。
【译文】如下:天子、诸侯在平常无战争或凶丧之事时,每年要狩猎三次:一是为了祭祀准备供品,二是为了招待宾客准备菜肴,三是为了充实天子、诸侯的厨房膳食。平常无战争或凶丧之事却不狩猎就是“不敬”,狩猎而不依循相关的礼仪规定就是“杀害上天所生之物”。为了避免物种灭尽,天子狩猎不采取四面合围的方式,诸侯狩猎不杀尽成群的野兽。天子打到猎物后就放倒田车上竖立的大旗,诸侯打到猎物后就放倒田车上竖立的小旗,大夫打到猎物后就让驱逐野兽的佐车停止,佐车停止后百姓就可以田猎。水獭将捕获的鱼陈列在水边仿佛献祭,然后管理川泽的虞人可以进入湖泽开始捕鱼;豺将捕获的兽陈列在地上仿佛献祭,然后才能开始狩猎。鸠化为鹰以后,才能设罗网捕飞鸟;草木凋零后,才能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昆虫还未冬眠蛰居时,不能放火烧林以围猎捕兽。不捕取幼兽,不掏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小兽,不毁坏掀覆鸟巢。
《尚书·大禹谟》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帝说:“天降洪水警告我,你治水成功,实现誓言。克勤克俭,不矜不伐。你登上天子大位吧。”
禹说:“在功臣中选定吧。枚卜吉利的,才能出任大位。”并再三推辞。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
帝说:“我先定主意,询谋公众、鬼神、龟筮,五项大同。惟你适合。”
铜立人像浓眉大眼,高鼻镂耳,阔嘴薄唇,古蜀人特征明显。头戴皇冠,身穿龙袍,以龙纹为主,鸟虫纹辅之。赤足带镯,夏后氏特有的“禹足”。膝间服韨山形。(韨:古代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的服饰,谓蔽膝也。)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虞舜是第一个服韨的帝王,没有图案。夏后氏是山形图案,证明大立人像就是大禹。
大立人像双臂上下环抱,两手环握中空,表示“两仪”。两仪,即指阴阳天地。祭天地,定乾坤。《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繫辞上》)
夏商周三代,天子君天下,朝会诸侯国。《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国之概念,与今不同。是以诸侯所治地为国。《管子·度地》“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天子中而处。”
诸侯国国王不能穿龙袍。《礼记·礼器》: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
诸侯国国王不能祭天地。《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按照礼制规定,不是天子就不能举行祭天的禘祭。天子举行禘祭,是祭祀孕育始祖的天神,同时还要以其始祖神主配享。
《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其先出顓頊。顓頊生鯀,堯封為崇伯,納有莘氏女,曰志,是為修己。山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鈎,胸有玉斗,足文履己,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西夷人也。禹未登用之時,父既降在匹庶,有聖德,夢自洗於河,觀於河,始受圖,括地象也。圖言治水之意,四岳舉之,舜進之堯,堯命為司空。繼鯀治水,乃勞身涉勤,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故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又手足胼胝,納禮賢士,一沐三握髮,一食三起飧。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天下宗之,謂之大禹。年二十始用,三十二而洪水平,年百歲崩於會稽,因葬會稽山陰縣之南。今山上有禹冢并祠,下有群鳥耘田。”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禹铸九鼎,使民博闻多见,瞻奇仰异,见怪不怪,不惑不乱,不惊不怖不畏,协调上下,各行其道,和平共处,和谐安宁,以得到天地的保佑。
三星伴月堆,山水草木禽兽之奇,天人神仙魍魉之异,原本于九鼎。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三星伴月堆铜大立人像——“大禹祭天地”佐证,奉给新时代,犹如龙女持以上佛的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光明三千大千世界。
诗曰:三星堆岁月,九鼎定乾坤。伯禹神人主,明王宇宙尊。
转载请注明来源:(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