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敦煌60载,樊锦诗荣获联合国重磅奖项

2023-09-08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7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论坛上为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五十周年之际,为表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等在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莫高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特颁发此奖。
敦煌莫高窟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结晶,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年来,在敦煌研究院,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等人为代表,几代人薪火相传,择一事终一生,矢志不渝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让世界共享莫高窟之美。
“莫高窟保护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内外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更离不开几代人近八十年的接续奋斗。我们要努力把莫高窟保护好,把莫高窟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关系处理好。”樊锦诗说。
甘肃现有文物古迹近1.7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与甘肃省签署协议,旨在运用甘肃文化和创意资源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活动之一。

图片

延续近两千年的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此前,编号381323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为敦煌永久守侯。与此同时,她毕生的研究成果汇集成《樊锦诗文集》出版;“樊锦诗基金”也正式成立,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后,樊锦诗再捐1000万元,支持敦煌文物事业发展。
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至今已在敦煌守护整整60年,她也从一名北京出生、上海长大的青春靓丽的姑娘,成为满头银发、享誉中外的“敦煌的女儿”。“是敦煌塑造了我、成就了我,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樊锦诗说。
日前,在敦煌研究院举办的樊锦诗从事敦煌研究60年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领域资深专家、相关领导,以及樊锦诗曾经的同学、同事对她投身敦煌研究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分享了不少樊锦诗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听着交往多年的同仁、朋友们回忆过往,头发花白的樊锦诗不时微微地笑着,点头向发言者致意,还不时认真地记下大家关于文物工作的建议。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文物工作者,我应当自觉投身于祖国的文物事业,正视敦煌石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坚守初心和历史使命,为做好敦煌石窟各项工作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樊锦诗轻柔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要继续为敦煌服务,更好地回报社会”。
在敦煌60年,樊锦诗带领团队在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使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新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得到国内外文物业界高度肯定和评价。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网、中国民族报等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