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建了颇负盛名的清华物理学系 和理学院,建设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 研究室,培养出50多位院士;23位“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早在读博士时,他就以论 文《普朗克(Planck)常数的测定》把 握科技界的新潮流而声名大噪。20世纪 上半叶中国物理学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功不可没;为清华大学在短期内 跻身于世界著名大学之列,他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他就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 家叶企孙。
学贯中西,贡献硕然
叶企孙,名鸿眷,以字行。1898年 7月16日出生于上海县唐家弄的一个书 香门第。父叶景沄是前清举人,国学造 诣很深,藏书七八千册。叶景沄对西洋 现代科学及其应用亦多涉猎,曾著文宣 扬沈括倡议的历法,能指出28宿的位置 及图形,还曾陪同黄炎培等赴日考察教 育。叶企孙幼入私塾,1907年入敬业学 校,1913年入清华学校。1914年叶景沄 应聘任清华学校国学教师。叶企孙在其 父指导下阅读经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 章算术》《海岛算经 》《算法统宗》 《畴人传》《梦溪笔谈》《谈天》《天 演论》和《群学肄言》等著作,因而国 学根基深厚,并为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史 打下扎实基础。
1918年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 叶企孙以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的名义赴 美,插班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大学三 年级。192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 学位。同年9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 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W·杜安(Duane) 和P·W·布里奇曼(Bridgman),进行 实验物理研究。1921年在杜安教授指导 下,叶企孙与帕尔默(HHPalmer)合 作,用X射线法重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h 值,这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公认为 最精确的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十余年。1923年6月,叶企孙获哈佛大学哲 学博士学位。
除了精确测量普朗克常数外,叶企 孙还开创性地研究了流体静压力对铁磁 性金属的磁导率的影响,这是21世纪20 年代在物质铁磁性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 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
回国后,叶企孙开展了建筑声学的 研究,是我国在这个方面研究工作的先 驱。他因陋就简,带领赵忠尧、施汝为 等几位助教对清华学校大礼堂的吸音情 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发表了《清华学校 大礼堂之听音困难及其改正》一文,定 量说明了清华大礼堂听音困难之原因, 并提出了改进方法。这是我国建筑声学 研究的前导。
晚年,叶企孙还做了许多科学史的 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 是研究科学史的楷模。

叶企孙等在清华大学住宅(北院7号)前合影,时间约在1929—1930年间。(左起:陈岱 孙、施嘉炀、金岳霖、萨本栋、萧蘧、叶企孙、萨本铁、周培源)
品格高尚,广纳良才
1923年10月,叶企孙取道欧洲回 国。1925年夏,应清华学校教务长梅贻 琦之聘,叶企孙到清华大学任教,并受 命创建了清华物理系,任系主任。1929 年,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叶企孙担任 院长。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 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 之谓也。”叶企孙就是这个理念的真正 实践者。无论在当物理系系主任时,还 是在做理学院院长时,叶企孙始终把聘 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 事。自1926年至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 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 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 尧、任之恭等一批名家大师前来设帐讲 学任教,使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成为高 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有了这批“名师”,“高徒”就 不断从清华理学院涌现,当时培养出 的杰出人才包括:王淦昌、赵九章、王竹溪、张宗燧、钱伟长、钱三强、王 大珩、胡乔木、于光远、林家翘、戴 振锋、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 振宁、许宝禄、段学复、陈省身、华罗 庚、袁翰青、汪德熙、翁文波、杨遵仪 等,不下六七十人,他们几乎都成为国 内外科技界的精英人物和科学院、工程 院院士。以至于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时,数理化学部半数以上的院士均来自 清华。
叶企孙周围名师大家云集,但他胸 怀宽广,从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近亲 繁殖,对其学生也影响深远。1930年,清华物理系第二届毕业生毕业前夕,叶 企孙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 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 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当时在场的冯秉铨(原华南理工大学校 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四十多年 后写信给叶企孙,深情地说:“四十多 年来,我可能犯过不少错误,但有一点 可以告慰于您,那就是我从来不搞文人 相轻,从来不嫉妒比我强的人。”
叶企孙的人格高尚是有口皆碑的。 王大珩说:“叶先生不仅教我学知识, 更重要的、使我终身受益的是,我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爱国的、无私的人 格。”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 系任教时,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作为 系主任的自己还要高,以示尊重。在后 来的工作中,叶企孙发现吴有训的工作能力很强,于是,1934年叶企孙推荐吴 当物理系主任。1937年,叶企孙又辞去 理学院院长之职,荐吴有训接任。叶企 孙的辞职,既不是自己不行,又不是众 人反对,更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他的辞职真正是一 种礼贤下士、举贤自让的行动。正是叶 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得吴有训能脱颖而 出,后来成为中央大学校长,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 副院长。
作为教育家的叶企孙不仅尊重教 师,而且热爱学生。王淦昌回忆道:“我 和叶先生是同时进清华,他当先生,我 当学生。叶先生非常关心学生,我经济 困难没钱回家,叶先生就给我钱让我回 家。”在清华如此,到北大后他仍是视 学生如子女。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 期,国家为了照顾著名学者,给他们 “特供”一些牛奶,叶企孙也在其中。 但是,当他看到班上的学生有人患浮肿 时,就坚持让学生把自己的这份牛奶喝下 去,他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 的,这点牛奶你们一定要喝下去。”
投身国难,从容坦荡
“一二·九”运动时期,爱国学生 组织南下请愿行动,又组织自行车南下 请愿队,清华物理系的学生占了最大的 比例。叶企孙暗中出钱资助,嘱咐他们 路上要小心,还是教授中唯一去公开送 行的。他起草过痛斥蒋介石不抵抗主义 和汉奸们搞华北五省自治的通电,他主 祭“一二·一”四烈士并组织法律委员 会控诉国民党杀害师生的罪行,他写文 章鼓动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到冀中抗日 根据地去。
抗战初期,叶企孙最亲密的学生、 曾做过他助教的熊大缜投笔从戎,到吕 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利用 专业知识为部队制造烈性炸药、地雷、 雷管、无线电等军需品。后叶企孙又派 一批清华师生职工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 冀中,以技术支援抗日游击战,他亲自 教说日本话“我是传教士”。同时,他 本人在天津,在日军监视下组织大学爱 国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偷运至冀中供应抗日部队。后来 在平津敌占区,他仍冒着白色恐怖的危 险,秘密地做了很多抗日工作,为抗日 前线输送了大批科技专家。叶企孙甚至 一度考虑过亲赴冀中,以解决技术上的 难题,后被劝阻方才作罢。
然而,在极“左”的思想下,熊 大缜被怀疑为特务并被杀害。叶企孙 多方打听熊大缜的下落,得知噩耗悲 痛万分,并不断呼吁,希望能为其平 反却未果。
因为此事,“文革”期间,叶企孙 被牵连,被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 并被送往“黑帮劳改队”。1968年,他 被正式逮捕关押。一年多以后,由于 “内查外调”查无实据,他被释放了。 但仍在“莫须有”的罪名下,继续受到 打击和监视。
无辜遭受不白之冤,受尽折磨,本 来风度翩翩的叶企孙,腰已经弯到了90 度。但对前来看望他的弟子,叶企孙却 闭口不谈个人的坎坷。有朋友来看他, 他就从书架上取出《宋书·范晔传》读 一段范晔在逆境中的自述,以表白自己 的心境:“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 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吾平生行己任 怀,应犹可寻。至于不能,意中所解, 汝等或不细知。”在这种自述中,叶企 孙的人格、品质和哲人风范,达到了一 种圆满的境界。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含冤而 逝。1986年,清华学生写信给吕正操 要求为叶企孙平反。1987年平反文件 公布。1992年,叶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之 后,他的生平和业绩才终于得到了比较 公正的评价,清华大学举行了叶企孙奖 学金第一届授奖会。1995年在清华大 学举行了隆重的叶企孙铜像落成仪式。 2001年,叶企孙的传记《中国科技的基 石》问世。至此,这位中国当代科技的 奠基人,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荣光。

叶企孙先生纪念塑像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