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润为楚建锋《北京九美》作序:采撷大美,评点古今

2025-09-02
image.png

|编者按|

近日,著名作家楚建锋创作的散文集《北京九美》由朝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作品深入挖掘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精神脉络与人文气象,堪称一部致敬北京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赵德润在《北京九美》序言中如此评价:作者不但把信手拈来的史学知识运用于大美北京的昨天和今天,更让这些散发着灿烂民族魂魄的北京文化,昭示出伟大首都的辉煌愿景,在北京“四个中心”之一的“文化中心”建设中,释放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张力。

image.png

采撷大美,评点古今

楚建锋散文集《北京九美》序

作者|赵德润

2024年 7月 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著名作家楚建锋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北京九美》由朝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第一美,恰好写的就是无与伦比的北京中轴线。

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最大的阳数和吉利数字。古代天下九州,天子九鼎,老北京九城门。北京有 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载建都史,人杰地灵,代有华章。历史从苍茫大地选中北京为都,使得这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了纵贯古今、宏大幽远、精彩绝伦的宫廷、园林、士大夫、市井、商业、军事、宗教等多元历史文化。北京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北京是中华文化灿烂星河中“众星共之”的“北斗星”,是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参天大树。把大美北京、万象北京归纳为“九美”,足见其厚积薄发,于万千美妙中选取大美神奇之风采。

建锋是我在新华社工作时的朋友,他谦虚好学、笔耕不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本散文集中的大部分作品我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北京晚报》和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读到过,尤其是《北京青年报》独辟专栏,每周一篇,每每让我期待,读后则回味无穷。

如何用美的视觉去发掘、展现、传承好博大精深的北京文化呢?哲学求真,道德求善,而表达我们情绪深境和实现人格和谐的是美,是文化中的艺术之美。因而,走入燕京大地,走入书中的古都“九美”,你就来到了古老和现代的北京,在天地呼应间,看尽古城的深邃与繁华!

“北京九美”,正是作者立足于大美北京 70多万年的历史源流、3000多年的历史兴衰、800多年的都城春秋,扎根于脚下这片土地,在“推己及物”中“万景入心”,畅怀于北京 6处历史文化地标、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大运河、故宫、颐和园、天坛、中轴线,以及久负盛名的永定河、“双奥”和妙造自然的“万象北京”历史景观、新时代坐标、文化现象,从 9个维度,用 65节把北京的物态之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等展现讴歌,“仰观吐曜,俯察含章”。不同凡响的美学眼光、哲学思辨和文学笔触,让北京文化有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欣欣向荣的宇宙气象。其自然之美、充实之美和生命情调,焕发出北京文化的历史纹理、哲学境界、艺术妙悟的光彩。

走入“北京九美”,你会在不知不觉间为作者深邃、精微的美学观察所折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美”——北京心脏的中轴线的中正和谐之美:融汇天地之正气,把握万象之规律,缔造出鬼斧神工、吐纳天地精华的灵境之作。接着,你会因穷元妙意的“第二美”京杭大运河的上善若水、璀璨夺目,古都生命之源、流动的灵魂与万象之根的叙事而情不自禁。到了“第三美”,作者笔下的北京生命之河、母亲之河永定河,有了天地之镜、万物之景的神幻妙境——清澈之水,映照出燕京大地沧桑岁月、一统华夏、盛世文明的煌煌之美。

留恋在“第四美”旷世绝美的故宫,你会在不经意间升腾出哀婉的精神之美——“一座城,是一方水土、一地风情、一域文化。一座城的地标,孕育的是一邦民族气象,成长的是一域独特文明,象征的是一国之气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兴替演进”。美妙的文字和扣人心弦的历史捭阖,让你在 13个横断面中走入不一样的紫禁城。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作者在“天光云影”中把“宛如天开”的北京之江南——颐和园的宫廷、前山前湖、后山后湖,用笔下的 15个故事和历史脉络,把“第五美”打造得浑然一体、美不胜收。翻开“第六美”的长城,作者笔下是古人深谙“天人合一”中“最美的君子品格、厚德示范,是古人高超的‘通天彻地’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之意象,是中华民族卓然意志之妙境,是中华文明宏阔高远之底色。

站在“第七美”天坛公园的圜丘——明清皇帝们祭天的坛上,作者带你在文字海洋里妙悟古人仰天察地中与天对话。恭立于坛上祭天,在“天人感应”中,你会莫名地为脚下的土地所感染、所折服,对其有所敬畏。神情超迈、风流万里的“第八美”——“双奥之美”,作者从中华之美、充盈之德、物象之大美,到风尚漫京城、绿色生活万物醇,把美轮美奂的全球首个“双奥之城”“真正无与伦比”的百年一梦,描绘得动人心魄、美不胜收。

进入“第九美”万象北京,你会为书中“人在画中,画在人中”“大美的风尚画卷”“由美入真”的京味儿,“京派熠熠”的艺术奇观,匠心“都韵”的文化创新,北京风格的光影真宰而倾倒,越发觉得景物灿然、万物化醇、尽得其妙。

一个伟大民族想要实现复兴,必然要回望自己的历史。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贵在“以铜为镜”“择其善者而从之”。评点古今,既需要深厚的史学功底,又少不了“从善如流”的历史担当。唯有如此,才能在过往的历史中找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涵养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北京九美”正是在思考这些问题后形成的优秀作品。作者不但把信手拈来的史学知识运用于大美北京的昨天和今天,更让这些散发着灿烂民族魂魄的北京文化,昭示出伟大首都的辉煌愿景,在北京“四个中心”之一的“文化中心”建设中,释放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张力。

到此掩卷一想,在北京历史文化书写中,本书堪称别开生面的上乘之作。我愿把这本散文集介绍给更多的朋友。

2024年8月于怀德堂

image.png

|编辑推荐|

《北京九美》立意宏阔,以“九”为纲,既呼应中华文化中“九”为至阳至吉的传统意象,又巧妙结构全书,从九个维度系统梳理北京的文化地标与精神象征。书中不仅聚焦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大运河、中轴线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更延展至永定河、“双奥”遗产和万象北京等新时代文化坐标,形成一幅纵横历史、贯通古今的京城风情长卷。

作者楚建锋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他将史学知识巧妙运用于北京的昨天与今天,让北京文化昭示辉煌愿景,在“文化中心”建设中释放文化张力。书中六十五节文章大多已在《中国艺术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发表,并曾以专栏形式连载于《北京青年报》,引发广泛关注。他笔下的北京,既有中轴线“中正和谐”的秩序之美,也有大运河“上善若水”的流动之韵;既写永定河作为母亲河的沧桑浩荡,也绘故宫作为文明象征的哀婉深邃。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停留于景物描摹,而是深入历史肌理,以哲学思辨透视文化本质。他写长城,谓之“厚德载物之意象”;写天坛,重在古人“与天对话”的精神追求;论“双奥”,则聚焦“真正无与伦比”的文明对话盛景。这种融物态之美、历史之美与人文之美于一体的书写,使北京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情调和艺术妙悟。

该书由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当代著名雕塑家、文化学者和美术界领军人物吴为山题写书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赵德润作序。

正如赵德润在序言中所指出,本书在北京历史文化书写中“别开生面”,既承载“以铜为镜”的历史意识,又彰显“从善如流”的文化担当。它不仅是解读北京文化的精神地图,更是涵养民族自信、推动文化复兴的时代读本。

|作者简介|

楚建锋,男,陕西省汉中市人,现居北京。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秦岭汉江记》《写在庚子》《上善若水》《泉》《风起天涯》《剑锋时评》《涛声》《观潮》等多部文学作品,有百余篇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作品后记|

提笔撰写《北京九美》,缘于多年亦师亦友的《北京青年报》主编潘洪其先生的约稿。记得两年前,洪其约我写写北京的历史文化,我很勉为其难。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是历史知识匮乏,二是学问尚浅,三是把握不好皇城的“脉”会“剑走偏锋”,四是写不出皇都的神采和韵味,五是古都的文学推介已佳作如云,自己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呀?!

在一连串问号和疑惑下,“赶鸭子上架”的我被洪其先生每周一期的专栏逼上了“绝路”,在 2022年8月开始了都城的审美之旅——立足幽燕大地、回眸北京历史、放眼首都文化,在哲学沉思中开始了文学游走!

就这样,第一篇《妙造自然,万象北京》,把北京文化的充实之美、灵性之美、贵在有“神”凝缩概括后介绍给读者。文章刊发后,获得了一定的好评。紧接着,又有了《匠心“都韵”万古新》《由美入真的“京味”文化》《民俗流出人心大美》《京派熠熠百代奇》等多侧面审美北京文化的小文,也不断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在“牛刀小试”中,我终于鼓起了勇气,一头“扎进”北京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开始梳理起 21世纪初,我自海南步入首都北京工作、生活后的岁月,尤其梳理这些年来,我与这座城市亲密接触的点点滴滴。以此为起点,我常常流连忘返于五大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天坛、大运河、颐和园,以及自己亲历的“双奥”盛典等,情驰神纵、灵魂超拔!此时,我知道,其实我早已与这座城融为一体了!我早已是这座宏伟城市的一分子,小小的一分子!

就这样,在饱含热泪中,我开始了自我灵魂与这座城市的碰撞和对话,开始在“心灵映射万象”中,跳出绚丽万象的景物而“深入宇宙”“澄怀观道”,开始了大美北京的书写。就这样,有了心海流出的系列文章《“双奥”神韵,美美与共》《千古绝唱长城长》《上善之水运河美》《天境万景永定河》《旷世绝美话故宫》等,尽把哲学思考后的北京之爱、北京之美、北京之魂、北京之千秋表达出来!

作品能结集出版,要感谢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尊师的厚爱、关怀,为小书惠赐墨宝、题写书名。

感谢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国政府特殊贡献专家赵德润尊师的厚爱、关怀,为小书作序。

感谢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特邀理事黄晓京大姐等人的关心、厚爱和支持。

感谢朝华出版社的精心编辑、出版。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谬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2024年8月于北京沁园

资料来源:悟阅文化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