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歌曲《千里共辽宁》创作谈

2025-07-24

“千里共辽宁 振兴文化行”走进营口系列活动盛大启幕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文化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多家省级文化单位共同打造的“千里共辽宁 振兴文化行”走进营口系列活动于7月璀璨启幕。本次活动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通过多元形式展现辽宁独特魅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能。7月7日,活动首站精彩开启。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组织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深入营口7个特色文化地标——营口文化艺术中心、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辽河老街、楞严寺公园、渡口广场、西炮台、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完成《千里共辽宁》主题MV取景拍摄。该MV以艺术化视角呈现营口的人文底蕴与自然风光,已于7月8日全网上线,引发广泛关注。

在2024年“歌声里的辽宁”全国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通过实地采风活动、歌曲征集活动等,共收到来自全国的186首歌曲作品,经过专家的层层评审,最终评选出5首优秀歌曲,其中《千里共辽宁》作为辽宁省贺岁歌曲,在除夕前夜,通过电视台、电台、短视频、APP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新闻网等向全国拜年,其中抖音和视频号平台传播影响较大。经统计,上述报道及信息全网阅读(播放)总量3300余万次。

《千里共辽宁》是一首充满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歌曲,旨在展现辽宁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辽宁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歌曲以辽宁为主题,通过音乐和歌词展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近年来,辽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2025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歌曲也反映了辽宁人民在新时代下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歌词中描绘了辽宁的山水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以下是对《千里共辽宁》的词作者韩瑞祥、贾铮,曲作者孙旭升的采访。

一、词作者创作谈

《千里共辽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韩瑞祥(以下简称韩):《千里共辽宁》歌曲的创作,有一个历史背景,一个时代氛围,一个创作契机。

一个历史背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让我作为一名基层文艺作者和宣传工作者,在不断的深入学习中,有了站在历史文化高度提升创作思维的思想自觉,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让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辽宁风物、风情、风光、风采,为这个大时代的文化传承发展赋能,用一首歌曲表达出家国情怀、家乡情结与家园情感,汇成了我心中强烈的创作愿望。

一个时代氛围: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号已经吹响,战鼓已经敲响,成为让人心潮澎湃而又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感受着辽宁这片饱含着“家国梦”与“英雄情”的热土,正在蓄力迎来全面振兴的大时代。这个时代氛围激励我带着激情进行构思:怎样用歌颂辽宁的一首歌曲,展现满怀豪情的时代精神,激发全面振兴的心灵力量,祝福充满希望的美好前程。

一个创作契机:辽宁已经将确定重点发展文体旅产业,并且把“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作为辽宁文旅推广语,受到这句文旅口号启发,怎样用歌曲推广辽宁,凝聚人心,吸引游客,汇聚天下,也成为我创作这首歌曲的直接契机。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苏轼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辽宁的历史久远、辽阔安宁、激情豪迈与昌盛幸福时,灵感一下就在心中闪亮,没有哪句话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辽宁”更能充分表达这份情感了。而且,在我试着用其它省名替换“婵娟”,除了辽宁,哪个省的名字都不适合与“千里共”相连。那一刻,我特别兴奋,觉得找到了核心句子。其实,与其说是我借用了苏轼的名句,倒不如说是苏轼“穿越而来”用这句千古名句为辽宁歌曲确定了主题方向。原来的歌名曾经是《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歌词合作者贾铮老师坚定认为,“千里共辽宁”才是闪光的“词眼”,应该作为歌名,这样才能激起更多人的共鸣。于是,《千里共辽宁》成了这首歌曲最终确定的名字。

歌曲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韩:核心主题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辽宁”,表达召唤,表达凝聚,表达祝福。

在写这首歌词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创作体会?

韩:我有三个体会:

一是,用一首歌想全面展现辽宁的历史文化与风貌气质太难,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突出重点。即使想尽量全面体现,也难免照顾不全。原来的歌词更是面面俱到,全面有余而整体不足。是贾铮老师用“做减法”的理念,才去芜存菁,立起了辽宁的整体形象。通过这首歌的创作也让我深受启发,对主题歌曲的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是,不能一味地从创作者的角度去展现辽宁“有什么物产”,更要善于从听众端去体会别人需要什么“情绪价值”。这首歌的创作就是在“写实”中“写意”,跳出“具体物象”,提炼“情感共识”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是,要“跳出辽宁唱辽宁”,不仅仅要站在推广辽宁的角度进行构思和创作,更要考虑外省人是否有共鸣。《千里共辽宁》这首歌曲作为辽宁新春贺岁歌曲,向全国人民拜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在辽宁考察并进行重要讲话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机,这首歌引起的各地观众听众的共鸣,其意义已经超出了辽宁地域文化的推广,而是在“千里共辽宁”表达出的家国祝福,引起了更多国人的深切情感共识,此刻的“辽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省名,更饱含着很多人对国泰民安、天辽地宁的美好憧憬与祝福。

在创作主题歌曲的时候,如何让歌曲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韩:主题歌曲创作的主题,不要局限在创作者“命题作文”的框子中,而是要让“主题”成为“连心桥”,沟通连接起创作者心灵中的共鸣点,这样,从根本的创作理念上,就不是“说教式”或者“宣介式”,而是“激发式”与“共情式”,这样的歌曲才是能打动心灵的作品,才会更受公众认可和欢迎。

这首歌的目标听众是谁? 你希望听众从中获得什么感受或思考?

韩:这首歌的目标听众是四个人群:一是辽宁本地人,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二是在辽宁投资、工作或学习的长住外省人,带动他们的归属感;三是在海外和国内外省定居或求学的离乡辽宁人,触动他们的思乡感;四是外省来辽宁旅游、投资、创业、就业人群,引起他们的向往感。

歌词中有哪些关键词或意象需要特别突出?

韩: “一脉长城蜿蜒,腾龙跃起在东”,不仅仅在展现辽宁雄姿,更是表达出中华民族复兴腾跃之势。

“一众千朵莲花,与盛世共欢情”,既指长白余脉千朵莲花山的自然景观,更有对盛世中华的美好祈愿与祝福。

“一酬关东壮志,愿家国同安宁”,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辽宁大地上的关东壮志连着中华民族的家国安宁。

“一派山河依旧,岁月铭记英雄”,辽宁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无论是铁血丹心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热血激情的建设时期,辽宁的胜利荣光与工业辉煌,充满了英雄情怀。

“一路风雨兼程,迎来天光霞影”,走过昨日的光辉历程,辽宁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壮志征程中,又一次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放眼烟火繁华至爱亲朋,一壶好客老酒,与山海喜相逢”,幸福辽宁烟火繁华,呼唤省内外的亲朋好友一起来,欢聚在山海之间,举杯畅饮,尽情畅游。

“岁月流转诗章桑田沧海,一腔浩荡情怀,伴时光永同行”作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世界上第一朵花绽开的地方,历史绵长深远的辽宁,走过岁月的沧海桑田,时光流转,豪情不改,一路同行,共迎未来。

“好福同春秋”,在久远时间中,美好辽宁寄托着人们诚挚的祝福;“好景共前程”,在辽阔的空间里,美景辽宁寄托着人们奋斗的愿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辽宁”,愿天下长久幸福,家国辽阔安宁,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襄中华振兴盛举,共享岁月安好人间。

二、曲作者创作谈

你设想的音乐风格是什么?希望歌曲营造怎样的氛围?

孙旭升(以下简称孙):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又体现了辽宁的壮美河山,有画面感,用唯美的旋律表现辽宁之美、辽宁之好。

你设想的歌曲结构是什么?(如主歌-副歌-桥段等) 是否有特定的节奏或速度要求?

孙:用简明通俗的旋律和中慢速的节奏,在主歌和桥段部分陈述辽宁山海之美与名胜古迹。副歌部分只用了四个乐句,递进的起伏,旋律的美感,集中体现了山海有情,天辽地宁的主题升华,这也契合了辽宁近年来发展的主题思想。

你设想的旋律走向是怎样的?(如上升、下降、平稳等)是否有特定的和声或和弦进行要求?

孙:平稳的陈述,高潮的唯美和激情......好的作品没有复杂的音符变化,这首歌曲在创作之初,就想用最简单的旋律,唱出最美的画卷。但是理论容易,实践很难,如何让旋律朗朗上口,如何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主题内容明确的歌曲,这是对创作者一个严峻的考验。既要符合主题内容,要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两者兼顾,才能声入人心。

编曲上有何特别要求?(如简洁、复杂、层次感等)

孙:用电声和电子音色衬托画面之美,大编弦乐来烘托主题情绪......编曲对于作品的呈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谷建芬说过一句话:我很多的歌曲都是因为编曲的精美而广泛流传的。足以说明编曲的重要性。《千里共辽宁》就是遵循着旋律与编曲融合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体现歌曲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魅力。

你希望的演唱风格是什么?(如轻柔、有力、沙哑等)是否有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

陈述部分轻柔的诉说,副歌部分的张力,前后对比度明显,张弛有度的表现力......这首歌曲适合流行歌手演唱,这样更能贴近年轻人群体,才能更好的传播、

对这首歌曲的预期是什么?

孙:每一位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歌曲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像我以前创作的歌曲《找个好人嫁了吧》,虽然是网络歌曲,但是很多人都听过这首歌曲。我在创作《千里共辽宁》这首歌曲的时候,也希望得到大众的认可,尤其写家乡—辽宁的歌曲,是我的光荣,也是我对家乡的爱,所以,我期望感染听者,能够记得住的旋律.让世界了解 爱上辽宁。

最后,辽宁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也是《千里共辽宁》的词作者贾铮主席总结说:

《千里共辽宁》是一首充满地域情怀与人文赞美的歌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辽宁的壮美山河与深厚文化。

1. 主题与结构

主题鲜明:以“山海有情,天辽地宁”为核心,贯穿家国情怀与地域自豪感,呼应“千里共辽宁”的古典意境,赋予辽宁以诗意化的精神归属。

结构工整:采用主歌-副歌的经典结构,主歌侧重地理、历史的具体描摹(如长城、渤海、千山),副歌升华情感,形成“景--志”的递进,层次分明。

2. 意象与用词

自然意象:山海之关、辽河、渤海、千朵莲花(千山)、绿水青山,勾勒出辽宁山海相依的地理特质。  

人文符号:红墙钟声、老街古城、关东壮志、好客老酒,凸显历史底蕴与豪迈民风。  

语言凝练“一脉长城”“一湾渤海”等“一”字串联句式,增强画面纵深感;“舒展星辰大海渔歌唱晚”融时空于一体。

意境开阔; “桑田沧海”“浩荡情怀”等词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气魄。

3. 情感与文化表达

家国同构:将个人情感(“至爱亲朋”)与家国愿景(“愿家国同安宁”)交织,体现“以小见大”的抒情策略。  

历史与当下对话:通过“岁月铭记英雄”与“烟火繁华”的对比,展现辽宁在传承中发展的动态图景。  

地域精神提炼:“关东壮志”“好客老酒”等句,精准捕捉东北文化的豪爽与热情。

总之,《千里共辽宁》将地理风貌、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熔铸一体,是一首兼具艺术性与传播价值的佳作。其核心句“千里共辽宁”不仅是对地域的礼赞,更暗含“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层文化认同,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资料来源: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image.png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