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俊 翰墨香——楚图南的人生与书法

2024-09-06

楚图南是新中国建国后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中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首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前身)会长,还担任过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名誉主席,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已经是著名的学者,并在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用马克思学说指导中外史地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最早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尼采的著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看哪,这人》全文翻译成中文并出版;他翻译的《草叶集》《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等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被读者称颂。楚图南在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历经了20世纪世界和祖国的巨大变化,其间他有过探索、奋斗,也有过反思。他既是一位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而奋进的战士,也是一位能够冷静和独立思考的学者。新中国建国后他足迹遍及五大洲,向全世界传达了新中国寻求友谊、知识、理解的声音,他用诗词和书法向世界人民传播人类平等、友好、和平的愿望。

1899年,楚图南出生在西南边陲的云南文山县(今文山县),他幼年丧母,在艰难的学习和生活中磨炼了坚忍的意志。他在少年时代经历辛亥革命的历史巨变,受具有进步和民主思想的父亲的深刻影响,并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在楚图南的手稿中悯农诗词与中国古代民歌的存世,体现了他对民生之款款深情。楚图南在90岁高龄时的诗作“鹏飞鹤舞怀远志,剑胆琴心寄深情”“万般心事如相问,应比梅花瘦几分”“千秋怀抱三杯酒,万家忧乐到心头”或能表达他一生的志趣和心态。楚图南14岁时走出了大山,辗转到昆明找到父亲并执意求学,经过努力最终考进了省立联合中学。1919年,凭借学校对学年考试获前三名免学费的奖励完成了中学学业,并考取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在北京求学期间,楚图南受到李大钊、蔡和森的启蒙教育,成为早期接受马克思学说的知识分子之一,并自觉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楚图南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先在故乡云南任教,后由李大钊安排到东北各地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及革命活动。1930年,东北发生学潮,楚图南作为“满洲共党要案犯”被捕入狱并被判以重刑。在狱中他团结难友学生,继续向学生传授英文、历史及哲学知识,在废弃的香烟纸订成的小本上,完成了尼采著作的翻译。1935年,伪满洲国溥仪登基,由于多方营救和遇赦而出狱,出狱后他先后在河南和上海继续以教师身份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故乡昆明任教于云南大学,继续在文化教育界开展抗日救亡和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活动。抗战胜利后,他又站在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最前线。1946年,民盟领导人之一李公朴在昆明街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作为民盟云南支部主要负责人的楚图南与闻一多共同对这位同胞和战友公开主持追悼会及记者招待会,楚图南发出刑天舞干戚的吼声。他用笔墨写下“血沃中华”,义正词严地抨击反动派的罪行。在李公朴追悼会后,闻一多又惨遭暗杀,楚图南临险境而脱难,随后在1948 年进入河北平山解放区,1949年初,进入北平并参加了首届政协,投身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备工作之中。

333.png

1956年5月1日晚,楚图南(左二)陪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应邀来访的各国文化界友人。


楚图南幼蒙庭训、临摹碑帖,成 为习惯,抗战时期,楚图南每当在云南大学授课或参加活动之余,总是在废报纸上临摹碑帖,勤奋练习书法,其中研习最多的是《礼器碑》。另外经常阅读《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多种碑帖,同时对云南出土的《爨宝子碑》也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楚图南即使到了晚年,阅读前人的各种碑帖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十年不辍的努力,使他的书法既有历代碑帖的神韵,也有自己落笔藏锋的独特风格。楚图南对前人书法和碑帖的评论也很深刻,他认为汉碑字体端庄大气,没有几十年的研习功夫很难体会其精髓,他认为小孩子练习毛笔字,还是应该从柳体、欧体学起,先打好习字的基础。楚图南认为中国的书画艺术:“在继承传统和风格创新的问题上,世人应该懂得文化的播衍,艺术的嬗递正是靠着一代代巨人肩膀搭起的人梯才得以实现。切莫忘记传统,切莫忘记前贤。”

楚图南经常告诫子女习书犹如做人,做人要端正,做事不潦草,把字写好,笔画摆端正,让人看得懂,也是关心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楚图南书法作品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具有楷、隶、行韵味的风格,端端正正、中规中矩,认识汉字的人一眼就能够看明白。当他的作品有了知名度以后,一些模仿他书体的作品也逐渐出现,有些虽略有形似,但缺少楚老书法的厚重和遒劲之美,也没有楚老书法作品的藏锋、露锋的沉稳、大气。我曾经对朋友说,书法名家的作品多有仿冒者,而且有些仿冒作品确实可以乱真,但是楚老的书法,尽管在结构上好像仅是简单的横平竖直,如果不具备对各种碑帖多年的探索研习及个人品格的修养是达不到楚图南书法那沉稳、遒劲,笔笔入帖,独立庙堂之上的书法神韵。楚图南一生酷爱书法,他的诗作“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把做人的情操放在书法的技法之上,书法注重“字如其人”,楚图南在用章方面极具思想性及艺术性,如“但愿人间皆乐土”“但开风气不为师”“一生心事问梅花”一直以来他都是这些词的履行者。书法已经成为他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海内外的机构或友人向他索求书作几乎是有求必应,他认为这是他力所能及、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方面,而且从不求回报。另一方面楚老又“惜墨如金”,他为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馆题词时总是经过深入思考,慎之又慎才挥毫题写。

楚图南曾经邀请日本书法界名家 丰道春海访问中国,并组织过多次中日书法界的友好交流。他特别推崇丰道春海,认为丰道春海除了在书法方面造诣精深外,在二战后极力倡导恢复日本小学的书法课程(日本称之为“书道”)并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定制,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楚图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工作繁忙,但遇到闲暇时间就笔耕不辍勤奋研练书法,以此作为休息和陶冶情操的方式。在十年浩劫中,由于被剥夺了工作和正常人际交往的权利,楚图南因此有充足的时间重拾起笔墨,温习一度荒疏了的笔课。此时楚老作品的内容则多为古今名人的诗词和楹联,在当时沉郁的气氛中,这是一种修为、一种陶冶、一种沉思、一种积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楚图南意识到他的经历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是一种重要的积蓄,正因经历了数年的沉思和积蓄,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楚老的书法作品多表现的是他个人的亲身感受,内容既丰富又充满生活情趣。在他的笔下有百战劫后的雄关,有威严肃穆的塞上堡堠;也有对祖国和故乡山川铭心的怀念。在80岁的时候他用书法的形式写出《乡心》诗词两首“滇山云影映湖光,万里乡心入梦长。遥忆南天春不老,繁花满野四时香。千山万壑远连天,峡谷林深啼杜鹃。回荡鸟语声声唤,皓首征人犹未还。”他还深情地写出“我的故乡,也正是我自己的清泉和草地啊!”在他的书法集中还有对外国友人交往的深情回忆;有对青史威严的思考,也有对未来理想的不懈追求。

这个时期,请楚图南题字的人也多了起来,而他几乎是来者不拒(除出于商业目的题字外)。楚图南的作品在祖国大江南北广泛流传,很多则被镌刻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如海南三亚的南山,长沙的岳麓书院,杭州的灵隐寺,泰山、崂山、陕西黄帝陵、湖南岳阳楼、河南的岳飞庙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天坛公园请楚老题词,他经片刻深思,凝神提笔挥毫写出“神坛气韵传千古,天人协和理万邦”的佳句,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这些书法艺术作品都将随楚图南一生为国奉献的精神载入历史的永恒。

222.png

楚图南(左)与本刊编委柳琴。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