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丨李聚奎:周恩来点将的首任石油部长,为甩掉贫油帽子立头功,单独补授成为最后一位开国上将

2024-01-29



新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头功是开国上将李聚奎立下的,尽管他担任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不到三年时间,但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东北大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三大油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都有他的贡献,都有他打下的良好基础。

01

被周恩来点将到石油工业部任部长

开国上将李聚奎被周恩来点将担任新中国首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杰出领导人和卓越开拓者,对新中国石油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旧中国石油资源几乎靠进口,这就是中国“洋油”的来历。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众人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

新中国石油工业几乎从零开始。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8天,毛泽东便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义签发了成立国家燃料工业部的命令,第二年在燃料工业部设立了石油管理局。当时,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溃退,留下一批石油、地质和化学方面的专家,他们都集中在燃料工业部。以一个石油管理局领导全国的石油工业,这显然满足不了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1955年,在军队评定军衔工作之际,国务院决定将燃料工业部一分为三,成立石油、煤炭、电力三个工业部。

1955年6月的一天,时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的李聚奎突然接到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的通知,要找他谈工作变动情况。见面后,徐立清介绍准备要他到石油工业部工作的情况,李聚奎说:“到地方去工作,这个消息太突然。到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去工作,我真有点发怵。”



徐立清直接透露:到石油工业部工作是周总理点的将。总理向彭德怀提出,部队派得力干部支援新兴的石油工业,把我们军队的一些传统作风带过去,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才行!军委向总理推荐了3个人,总理圈定了你。听了徐立清的介绍,李聚奎表示服从组织决定。

很快,周恩来找李聚奎谈话。在中南海西花厅总理办公室,李聚奎忐忑不安地对周恩来说:搞石油我是外行,好多事情都不懂,怕干不好!周恩来勉励他说:“没有关系嘛,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什么事情都不是天生就会的。石油部有很多专家,你把他们好好组织起来,努力干吧,能干好的。”

谈话结束前,周恩来对李聚奎说:“聚奎呀,第一个五年计划快完了,我不向你要油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你可是要出油啊!”

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成立石油工业部的决议,任命李聚奎为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

中央军委为何推荐李聚奎?周恩来为何圈定李聚奎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呢?

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出生,湖南安化县兰田西坪村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定地说:“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成为他一生的誓言和追求。他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大队长、团长、师长,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中率红1师参加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战役战斗。1935年后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参谋长。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参谋长、抗日先遣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组织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发现炒面携带方便,保质期长,易于保存、运输和食用,还可避免做饭炊烟暴露目标等特点,指示东北军区后勤部按照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分,再加入0.5%的食盐,生产加工,成为志愿军的野战方便食品,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受到彭德怀的称赞。



▲1953年,李聚奎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时的胸牌。

1951年10月15日,李聚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的自由独立一级勋章。1952年9月,出任后勤学院院长。

因为李聚奎的这些辉煌经历,特别是长期从事后勤工作,所以被中央军委和周恩来认为是石油工业部长的合适人选。

02

甘当小学生从石油工业ABC学起

195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的第一块牌子在北京六铺炕的一座六层大楼门前挂了起来,新中国自己的石油工业部正式成立。

由原石油管理局扩充成石油工业部,机构设置多,干部缺编多,李聚奎积极完善机构,选调干部,并开始下到一线了解熟悉石油工业。接着,他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石油的要求调研规划石油工业建设。

在石油工业部工作期间,李聚奎坚决落实毛泽东亲自面授的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抓石油工业的指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多少年后,当李聚奎同他的秘书们谈起石油工业部的创业情形时,仍不无感慨:“我去的时候,(石油工业部)正忙着组班子,挂牌子。以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的几十个人为班底,大夏天挤在几间房子里办公,没有人讲价钱、谈条件,从一般干部到部领导,个个朝气蓬勃,废寝忘食,一心想早点把中国石油搞上去!”

上任没几天,李聚奎让秘书找来部长助理徐今强,交代了一项任务:“你当我老师好不好?”怕对方不明白,李聚奎说,“你把我就当小学生一样,从石油工业所需的知识ABC教起!”

徐今强给李聚奎制定了一个为期两个月、每天两小时的课程安排。当部长从小学生做起、从ABC学起,李聚奎每天两小时学习、两小时处理文电、两小时找专家谈话、两小时办理其他业务的工作日程就这样开始了……

石油工业部的牌子挂起来不久,李聚奎就带着理论学习中的问题到西北和东北现场去实践。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是在“贫油”的阴影下起步的,在玉门、独山子和抚顺安排了大量技术人员和工人找油,并在茂名设置了页岩炼油厂。李聚奎上任伊始就跑到基层,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请教,同时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尽可能地给下面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一位上世纪50年代在独山子油田的技术人员回忆:我们在工棚里开会,来了一个穿大衣的老头,就坐在后面听。他乘坐的车放在很远的山脚前,我们也不知他是谁。他听大家分析情况,到食堂问大家能否吃得饱,还到井台同大家一起干活。后来问他,他告诉我们是“石油部的老李”,没一点架子,谁也没想到他是部长!



▲1955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发给石油工业部的关于李聚奎、周文龙两人获得荣誉勋章的公函。

李聚奎常年下基层深入新疆荒漠戈壁,在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滩,走上几百里没有一户人家,没有一棵树。他和随行人员风餐露宿,在戈壁滩上席地而坐,还得赶紧吃,稍微慢一点,一阵风刮过来,碗里就一层沙子。

一次回北京在石油部开会,李聚奎突然昏迷,大家赶紧把他送医院,一检查是严重的糖尿病低血糖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会死人的。医生感慨地说:这老人为了我国的石油在拼命呀!

李聚奎常年在下面转,上面分管石油工业的计委主任李富春和经委领导薄一波开会,每次都是部长助理或副部长到会。李富春和薄一波一直纳闷,但见到李聚奎在各地一份接一份向他们递交的报告后,才知道这位部长的行踪。

有一次陈云见到他笑着说:“聚奎呀!你可真是个忙人,好几次找你开会,说你不是去油田,就是到了炼油厂,真是下功夫啊!”

李聚奎学一路、调研一路、思考一路。他了解到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情况正处于“两难选择”之中:一方面国家要勘探天然油,一方面不得不花费很大人力、物力去试制造价很高的人造油。特别是对勘探天然油信心不足。

李聚奎从综合来的情况发现:1952年,全国原油产量只有43.5万吨,且主要来自西北几个规模小而老的油田。而要发现新油田,并探明储量,不仅投入大、周期长,而且还没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意见便出来了:一则主张把重点放在人造油发展上;一则总体认为我国地域辽阔,有许多地方都有生油条件,天然油的蕴藏量应当非常丰富。

面对两种意见,李聚奎便发挥了军人出身的优势,他要从战略上抓工作,要给中央当好参谋,确定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道路。

据李聚奎生前回忆:此事应当感谢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众多科学家,他们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等精辟论述,逐渐把人们从“中国贫油论”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专家们还补充了一个理由,这就是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天然油。

突破方向认定之后,李聚奎带领部里司局长和专家飞往新疆。为什么选定新疆,李聚奎后来回忆了其中原委:早在他上任前半年,中央召开了一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尽管当时发展人造油或天然油的问题还不明朗,但已决定在克拉玛依试钻,先打两口井看看。他到部里后,几次下基层,都感到对克拉玛依的争论激烈。

一方,是一部分专家,包括苏联援华专家安德列依柯在内的人认为:克拉玛依有油,但只是一点残油。理由是,在克拉玛依地表堆积了几座沥青山,那么大的沥青山,没几亿吨难以形成,不值得、也不能以此认定有大油田去搞开发。

另一方,也是一些专家,包括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中央有大量多套生油岩系,沥青山覆盖起了封闭的作用,下面应当有藏量可观的天然油,应下决心大规模勘探。

“我带大家到现场去,就像战争年代打仗前看地形,开诸葛亮会,待统一思想后再下决心!”李聚奎说。

1955年12月中旬,李聚奎带领地质司唐司长、副司长沈晨、地质专家翁文波和苏联专家组一起到新疆再次现地调研。

一行人到了新疆,又经过长途汽车的颠簸,到了那个汉译为“沥青山”的克拉玛依。那阵子,天正下着大雪。白天,李聚奎带着大家踏着没膝的大雪摸情况;晚上,他就同大家一起挤在几十人的大通铺上,七嘴八舌地开“群英会”。李聚奎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争论、现地考察,最后大家意见基本上取得了一致:黑油山很可能是个大油田,要大规模勘探!

李聚奎认为,我国天然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抓紧勘探,在两三年内找到两三个大油田是可能的。可以确信,以我国的石油资源来满足我国建设和国防需要是毋庸置疑的。

03

在克拉玛依淘出新中国石油“第一桶金”

李聚奎的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

1955年7月6日,在黑油山钻探一号井,在井深620米处完井试油,喷出了原油和天然气。李聚奎亲临一线了解出油情况,慰问职工,并到乌鲁木齐向赛福鼎等新疆自治区领导人介绍黑油山出油情况。赛福鼎说:黑油山维语叫“克拉玛依”,建议把黑油山改用维语,不仅维吾尔族人民听得懂,也感到亲切。李聚奎当即表示同意。“克拉玛依油田”的名字由此而来。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诞生。钻探队员们高兴地在喷射出的原油形成的油池边合影。

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正式喷出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原油。听到这一消息,李聚奎夜不能寐,马上把这一好消息报告了党中央。11月26日,新华社向世界播出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专门召见李聚奎给予鼓励。也就是在这次召见时,李聚奎提出了将解放军第19军57师改为石油师的建议。同时,李聚奎又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动员他抽调大量人力、财力支持克拉玛依油田建设。

1956年2月,毛泽东亲自听取李聚奎关于发展石油工业的汇报。毛泽东说:要在全国广泛开展石油勘探,要有全国规划。搞石油艰苦啊!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为此,李聚奎以石油工业部的名义下达了油井的会战任务。

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了,是否需要再接再厉,大干快上。在这关键时刻,苏联专家对一号井出油又提出质疑,苏联专家组组长安德列依柯认为一口井出油并代表有油田,虽然形成了黑山油,也会沿着断层、裂缝都跑光了,只剩下一些残油,没有大面积开采的价值。石油部许多专家也持同样观点。另外一些人还坚持克拉玛依储量可观,应下决心进行大规模勘探。两种观点僵持不下,无法统一。

李聚奎认识到新疆已经充分论证克拉玛依是个大油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克拉玛依一号井已经喷出了原油,作为主要领导不能再举棋不定。于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定扩大勘探。

看到李聚奎如此坚定,苏联专家组组长安德列依柯说:“你是部长,你下命令吧。你下命令我们就执行。别人也不好说什么。”为此,李聚奎果断地决定1956年在克拉玛依地区再打40口探井。后来的事实证明,李聚奎的决策是正确的。

1956年5月,李聚奎再一次来到了克拉玛依。他回忆道:“离克拉玛依还很远,我就在吉普车上看见鳞次栉比的井架和楼房。短短半年内,就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如此奇迹。”

1956年底,40口油井全部打出原油,石油产量由1955年的60万吨一跃达到150万吨。

当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田》的社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破产。

1956年10月1日,在首都国庆游行队伍中,克拉玛依油田模型车通过天安门广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地质勘探上的第一个大突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克拉玛依油田的建成,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金”。这一桶金,也是对李聚奎任石油工业部长能力和智慧的最好证明。

04

让甘肃玉门老油田焕发青春

李聚奎在抓新油田的同时,没有忘记老油田。玉门油田位于甘肃省玉门市境内,坐落于戈壁腹地,祁连山下。玉门油田开发于1939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口天然油井、第一个油田。

1957年8月,李聚奎带领石油工业部机关有关司局长和专家到玉门油田以及兰州炼油厂等地检查工作,筹划玉门油田的腾飞计划,历时一个多月。

李聚奎了解到,玉门油田在解放前10年,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5%。



▲李聚奎(前排中)在油田现场与干部、技术人员一起勘察。

李聚奎在玉门油田还听到了这样一个国共合作的故事:抗战时期,日寇封锁中国国际救援通道后,石油等战略物资极为紧缺,当时有“一滴石油一滴血”的说法。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早在七七事变前就想开发陕北的延长油田,但当设备运抵该地不久,延长就被红军占领。1939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又欲开发玉门油田,但苦于设备不足,于是便向共产党求救,周恩来亲自批示将陕北延长油田的老设备紧急调运到玉门油田来,为国民党解了燃眉之急,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真诚态度。

玉门油田的历史使李聚奎增加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对玉门油田倾尽了心血,想方设法让玉门油田焕发青春。

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1957年12月,新华社正式向世界宣布: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甘肃玉门建成。

1959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140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特别是玉门油田从上世纪60年代起,担负起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三大四出”历史重任,先后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曾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从玉门油田走出,并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的就有22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铁人”王进喜就是从玉门油田奔赴大庆、享誉全国的。著名诗人李季曾赋诗盛赞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尽管1958年3月李聚奎离开石油工业部回到部队任职,但石油部上下公认是李聚奎为玉门油田在新中国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5

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取得克拉玛依油田第一战役的胜利后,李聚奎又把目光投向东北松辽盆地。早在1956年,地质部经大量勘探,初步查明松辽盆地有石油构造。

1957年3月,李聚奎决定向松辽盆地“开刀”了。他组织有关部门,从西安地质调查处抽调邱中建等7人组成116地质队,赶赴松辽盆地进行勘探。

同年秋天,李聚奎组织石油部党组结合松辽勘探报告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3年内查明松辽盆地有无开发价值的油田。与此同时,部里还组织了300余人的勘探队伍进入黑龙江双城县。

在又一次石油“大会战”出发之前,李聚奎亲自进行了动员。预想到会有更大的收获,他情绪激昂:“祝全体队员艰苦奋斗,为人民、为祖国再立新功!”很快前方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初步查明了松辽盆地的一个大石油构造。这也就是后来的大庆油田。

李聚奎任石油工业部长期间,还先后筹备、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处等,全面加强石油勘探和生产建设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在更大规模上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06

返回部队成为最后一名开国上将

李聚奎正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1958年2月1日,中央正式决定调李聚奎回军队工作。这个决定是薄一波在电话里通知他的。他的态度是:“在个人工作安排上,我从来都是听组织的。”

第二天,周恩来一进怀仁堂的门就找到李聚奎,把他叫到一边:“一波同志和你谈了吗?”

“一波同志昨天晚上给我打了个电话,都说了。”

“工作变动,到总后去,和余秋里同志对调一下,你有意见没有?”

“中央决定了的事,我没意见。要我到哪里就到哪里,上级怎么决定就怎么干!”

李聚奎表态很清楚,周恩来非常满意。

1958年2月11日,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余秋里的任命,但李聚奎并没有马上回军队。按照余秋里的要求和周恩来的指示,李聚奎还要将余秋里带一程。



▲1964年,毛泽东与李聚奎亲切交谈。

于是,在石油工业部的部长办公室里,一张办公桌,李聚奎与余秋里对坐办公。遇到开会,余秋里只管听,他让李聚奎主持拍板,他当学生。看到两位新老部长配合默契,部里的工作人员都深受感动。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专家深有感慨:“国民党新老部长交接都是文字交接,见字不见人,只有共产党的干部才这样。”

1958年2月,邓小平过问石油工业的工作,李聚奎带着继任部长余秋里去汇报。汇报人还是李聚奎。他如数家珍地汇报了上一年工作和当年的打算,谈了两天。邓小平听了很满意,并在作出指示后不无感慨地说:“‘二五计划’期间,东北地区能找出石油就最好!”

仅6个多月后,1958年8月,大庆油田高台子油井出油。这一成果,向世人宣告了大庆油田的发现,它为中国彻底甩掉“贫油”的帽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载入中国石油史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李聚奎已经离开石油工业部,但仍功不可没。

1955年首批授衔时,中央军委授衔名单李聚奎拟授上将军衔,但因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未能授衔,只授予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3月,李聚奎回总后勤部任政委,聂荣臻元帅在一次中央军委办公会前,给李聚奎补办了一个授予上将军衔仪式。为此,李聚奎成为我军最后一名开国上将。1988年7月,李聚奎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参考文献:

1、《李聚奎将军传》作者:黄计钧 来源: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

2、《中国首任石油部长李聚奎上将》作者:汪生伟 来源:2015年第19期《中国石油石化》杂志

3、《传奇将军李聚奎》作者:叶介甫 来源:2014年第12期《红岩春秋》杂志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