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李氏三姐妹”之三妹李玉芝:因一首《松花江上》和邓华将军结缘并相伴终生

2024-01-24

李玉芝,是河北蔚县赫赫有名的“李氏三姐妹”中的三妹;也是一位1937年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开国上将邓华的夫人——一名合格的妻子和称职的母亲。



▲李玉芝

近日,红船编辑部采访了邓华将军的女儿邓英,听她讲述了其父母的爱情故事及母亲对家庭的影响。

01

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为她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基础

李玉芝是河北蔚县人,邓英在接受专访时说:“我的姥姥、姥爷很开明,没有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即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宽裕,也省吃俭用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送到学校去读书。”这在当时的社会,就是富裕的家庭,也未必能做到。

李玉芝就读的蔚县西合营师范学校,是蔚县中共党组织的基地。学校有思想进步的教师,有的教师还是共产党员。这里的老师经常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革命活动,如散发传单,举行罢课等。

这些活动,李玉芝都会积极参加。

邓英说:“我姥爷也是支持革命的,曾将枪支放在棺材里,通过敌人哨卡,为八路军、共产党运送武器。”

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为李玉芝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02

照片中“李氏三姐妹”背后的故事


“我母亲是1937年参加了革命,大姨和二姨也都是37年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八路军,她们都在白求恩学校上学。”邓英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说。

由于三个姐妹都走进革命队伍很受瞩目,所以在当时的蔚县,她们的名气很大,被称为“李氏三姐妹”。

1940年,李玉芝在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军医班(四期)学习时,担任学校青年大队的大队长。无论是带队、喊操,还是领唱歌曲,到处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

三姐妹中的二姐李佩卿在三期军医班学习,是二大队组织委员。大姐李剑鸣后来也来到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是军医班五期学员,担任二大队俱乐部主任。

三姐妹能在学校相聚,都在军医班学习,而且都担任学生干部,在学校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张三姐妹都穿着八路军军装、都面带笑容的合影,成为那道风景的一个佐证。



▲1941年摄于白求恩学校,左起李剑鸣、李玉芝、李佩卿

据邓英介绍,照片背后,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三姐妹拍照后,就把照片寄回了家。

“我姥姥看到照片以后就哭了。”邓英说。原来,三姐妹不敢把军装暴露在照片中,就脱下来挂在了肩膀上。结果,家里的老人看到照片后就在想:“是不是我的孩子们被敌人给绑上了,捆在一起受刑?那个笑容会不会是她们装出来的?”在当年的那个环境和条件下,父母对子女不由得会多几分担心。

李氏三姐妹加入八路军以后,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当时,李玉芝在115师独立团做地方工作,主要任务是管理粮仓、宣传抗日、组织妇救会等。邓英听母亲讲过,在一次行军打仗的时候,大姐李剑鸣在转移途中背了很重的背包,她可能是生病了,身体不太好,正好碰到了三妹李玉芝。李玉芝看到大姐那种状况,立马就把她的背包接过来,背上背包就继续向前走。小妹的举动,令大姐非常感动。

大姐李剑鸣先后在晋察冀军区陆军医院、中央局卫生所、工业部卫生所,担任部主任、所长等职务。

二姐李佩卿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办了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学校——育英学校。由于这所学校的特殊性,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学校”。作为这所学校的筹建人之一,李佩卿先后担任该校的副校长和校长。

三妹李玉芝曾任晋察冀军分区机要员、军分区医生、36医院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广州市立医院军代表、沈阳第五医院副院长、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后来,李氏家族另外两个孩子,即三姐妹的妹妹和弟弟,在三个姐姐的影响下,都参加了革命。

03

一首《松花江上》,和邓华将军结缘并相伴终生

1937年9月底,邓华将军参加平型关战役后,随115师政委聂荣臻,在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三省边界,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受聂荣臻的指派,杨成武和邓华成立了115师独立团,并来到河北蔚县一带。

就是在河北蔚县,邓华和李玉芝结成良缘。

在谈到父母的相识时,邓英说:“母亲说过,有一次独立团的杨成武团长、邓华政委、熊伯涛参谋长等人,在蔚县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他们一边说一边笑,讲完就离开了。后来,在一次群众大会上,父亲作为政委在台上讲完话之后,母亲上台唱了一首《松花江上》。母亲在台上的演唱,给父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杨成武团长看出了邓华政委的心思,就积极支持他和李玉芝建立联系。他经常拉着邓华到李玉芝工作的地方,给他们创造见面机会。时任蔚县县长的张苏也愿意促成这件好事,便把自己了解到的李玉芝的情况,及时汇报给邓华政委。

在大家的支持下,邓华向李玉芝表白了自己的心思。

那时候,李玉芝只有十七八岁,不太懂谈婚论嫁的事情,就去问她的两个姐姐该怎么办。两个姐姐一致认为:“八路军、共产党是好人,八路军、共产党里的政委更是好人,和好人中的好人结合,一定错不了。”就这样,两个人结合在了一起。

邓英介绍说:“他们的婚礼是在灵丘县下关小镇一户老乡的房间中举行的。房间一半屯的是粮食,另一半摆了一张桌子,请领导们简单地吃了顿饭,就算是结婚了。”

从此,两个因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一起的革命者,相濡以沫几十年。



▲1944年,邓华和夫人李玉芝

04

革命的艰辛,成就了李玉芝坚毅的性格

战争的残酷,让李玉芝从一个文弱的女学生,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革命的艰辛,造就了她刚强、坚毅的性格。

当时,李玉芝所在部队很少有女性,她的身份是译电员,身上总是背着个背包,里面装着密码本。

从小活泼外向的李玉芝,在参军之后和其他战士一样,能骑马、会打枪。因为工作需要,部队给她配了一匹战马。一次战斗后,队伍失散,马也走失了。正在她焦急万分的时候,看见有人牵着一匹马过来问:“这马是你的马吗?”李玉芝一看,正是她那匹在冀东时叫“火车头”的好马。

“母亲非常高兴,翻身上马,脚一蹬,马就带着母亲飞跑起来。” 邓英如是描述当时的情景。

还有一次,部队转移,连续好几天都在行军打仗。李玉芝又累又困,倒头就在路边一个草堆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前面、后面都看不见自己队伍的人,她顿时有点紧张。但转念一想,我不能离开部队。凭着这一信念,她拼命往前赶,硬是追上了部队。

05

婚后的两人相濡以沫,在艰苦的战斗中并肩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彭德怀被中央任命为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同时任命邓华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

邓华奔赴前线时,李玉芝正怀着七八个月的身孕,正是需要丈夫陪伴在身边的时候。邓英对红船编辑部讲到父母离别时两个细节:“父亲走时,把母亲的一张照片放到了随身的包里;然后,对她说了一句话,‘瓦罐难免井上碎,将军难免阵上亡’。这句话,母亲一辈子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身为妻子的李玉芝,对丈夫非常支持。

邓华将军对妻子的两次学医的选择,同样予以支持。

1940年,在邓华担任晋察冀军区五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时,李玉芝进入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军医班(四期)学习。



▲1941年摄于河北石家庄,后排左起黄永胜、邓华、王平、聂鹤亭,前排左为邓华夫人李玉芝、右为王平夫人范景新

因为是战争年代,学习环境比较艰苦。

“当时,我母亲他们白天在野外上课,黑板就挂在树上,她们用玉米杆编织成一个草垛子用来当凳子坐。经常会遇到上课的时候敌人来了,她们就赶紧收拾东西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学习。”邓英在介绍当时的情况时说。毕业后,李玉芝被分到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卫生所当医生。那时候条件很艰苦,药品也很少,需要经常走山路给战士看病。虽然李玉芝没有直接上战场,但是能为指战员服务,她也很高兴。她说:“我用学过的知识给病人看病,这是我的责任。”

李玉芝第二次选择学医,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当时,邓华将军在抗美援朝前线指挥作战,李玉芝便向组织申请到沈阳医学院学习。在为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她和丈夫之间相互支持,心理上也相互依靠。



▲邓华和夫人李玉芝

邓华不仅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也是一位贴心的丈夫。

1946年2月,在沈阳市法库县秀水河村,发生了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与国民党部队的第一场战役——秀水河子战役。当时,他们的大女儿尚小,妻子刚生下二女儿。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邓华就把大女儿带在身边。邓英说:“所以我大姐经常说,她参加过秀水河子战役”。

1960年5月,邓华将军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转业到四川省担任主管农机的副省长。李玉芝则带着孩子们追随丈夫到了四川,出任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患难中见真情,她以坚强的意志鼓励丈夫,用女性的温柔关怀丈夫,用伟大的母爱保护着孩子们,同时也辛勤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

06

凡事要靠自己

邓英说:“父母从小教导我们老老实实做人,仔仔细细做事,凡事要靠自己。”

在邓英姐弟几个小的时候,邓华将军让他们自己动手把自家门前的一个小花园改成菜地来种菜。他不准自己的警卫员、厨师、司机帮忙,刨地、种菜、松土、浇水、浇肥全部由几个孩子独立完成。他这样做,是为了从小培养子女的劳动观念,告诉他们不要忘本。

“母亲从小就教导我们要艰苦朴素”。邓英回忆道。她至今记得,每到星期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几个孩子一起缝补袜子。在身教的同时,李玉芝也会对孩子们言传:“衣服破了没关系,只要洗得干净,穿着干净,别人就不会笑话你。”



▲1979年,邓华及其家人在北京

邓英自豪地说:“我自己会踩缝纫机、绣枕头、缝衣服,这些都是我母亲教会我的。”邓英姐弟几人深受母亲的影响,直到现在,衣服都是轮着穿,姐姐穿过的衣服再给妹妹穿。她指着身上穿着的毛衣说:“这件毛衣就是我姐姐给我的。”

“母亲也经常教导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团结友爱、团结互助。”邓英说。她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一道叫“蒸南瓜”的菜。有一次,她在蒸南瓜的时候把南瓜皮去掉了,她的母亲看到后就说:“南瓜皮可是好东西,不能扔。”接着,就给她讲述了当年在延安的时候,开荒种地、种南瓜的往事。那时候没有储存条件,于是先到的部队就把南瓜肉吃了,把南瓜皮削下来晒干,留给后来的部队吃。邓英经常听母亲说:“南瓜皮是好东西,没有前头部队种南瓜给我们留下来,我们连南瓜皮都吃不上。”

“母亲对人也很和善,她说革命队伍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邓英说。

李玉芝不仅善待自己的家人,对周围人也很友善。邓华司机的爱人、孩子生病了,她会帮忙联系看病、住院的事,还会从经济上给予支持。上了年纪后,家里请保姆照顾她,她却怕麻烦保姆,很多事情自己尽力去做。有一次,为了不影响保姆休息,自己想要站起来,结果摔了一跤。

李玉芝是一位贤妻良母,更是一名革命战士。她的一生,在为国付出、为丈夫付出的同时,也在用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后代子孙。

撰文:张玲梅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