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上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战友情谊”广西行主题活动在百色成功举办。该活动是由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红船融媒主办,数位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后人齐聚一堂,学习百色精神,畅谈先辈们的革命友谊。
参加主题活动的有:开国上将吕正操之子吕彤羽,开国大将陈赓之女陈知进,周恩来总理侄子周秉和,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开国中将王近山之女王媛媛,开国上将李天佑之子李亚明,开国大将张云逸之孙张晓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者之一、叶挺将军的孙女叶莲,赵世炎烈士之孙赵新炎等。
以下由张晓龙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在发言时,张晓龙通过几张珍贵的老照片讲述了张云逸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之间的战友情谊。
01
延安合影:
从“小长征”到长征后的红七军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爆发。在起义的同时,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红七军军长,由张云逸担任。
在2023年11月20日前往百色途中,张晓龙向与会嘉宾和红船工作人员讲述了百色起义的过程。在11月21日的座谈会上,他的发言从百色起义成功后,红七军的去向开始。
“百色起义成功后,红七军在1930年11月初进行了整编。然后,这支七千多人的队伍开始北上,一路上进行了一百多次战斗,行程七千多里,最终由张云逸等共产党员带进了中央苏区。”张晓龙说。
红七军一路战斗、一路前进的这七千多里旅程,被称为“小长征”。
发言至此,张晓龙通过屏幕展示了一幅题为《千里来龙》的油画。
▲油画《千里来龙》
在画面中央,将一面写着“千里来龙”四个字的锦旗授予红七军的毛泽东,正在接受一名红军将领的敬礼致谢,致敬者就是张云逸。
在介绍《千里来龙》的背景时,张晓龙说:“到达苏区后,红七军参与了粉碎国民党对湘赣边区的第二次围剿后,被编入中央红军。在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的过程中,原红七军将士也立下战功。到了1931年的11月15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接见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等指挥员,并将‘千里来龙’的锦旗赠送给红七军,以表彰红七军对保卫苏区和中国革命战争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代表红七军接受毛泽东主席的表彰后,张云逸出任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
后来,编入中央红军的红七军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七军的老战友照了一张合影。照片中有张云逸、莫文骅(开国中将)、冼恒汉(开国中将)、云广英(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人。
▲部分红七军干部长征到达延安后的合影。后排左一至左五为云广英、陈英(女)、莫文骅、张云逸、韦杰,右一为冼恒汉;前排左为卢绍武,中为张震球,右为李干辉。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
面对上述老照片,张晓龙想起了祖父讲述的一则长征故事。
在过草地的时候,云广英走不动了,张云逸鼓励云广英一定坚持住。他说:“你看咱们参加了红军,参加了百色起义,爬了雪山。不参加长征,哪能见到这么美的景呢?”听了张云逸的话,云广英顽强地跟着队伍前进,最终到达了延安。但是,红七军中的大多数将士在“小长征”和长征中牺牲了宝贵生命。
“7000多名红七军将士,(从百色出发)到了根据地,剩下2000人,长征结束后只剩100多人。”张晓龙在讲述红七军老战友合影背后的故事时,禁不住感慨万千。
02
一级文物:
张云逸赠给毛泽东的手枪
张晓龙在座谈会上展示的老照片中,包括一支手枪照片。手枪旁边的标牌上,写着这样几个字:“长征时,张云逸送给毛泽东的手枪(一级文物)。”
▲长征时,张云逸送给毛泽东的手枪
“他是毛主席的战友,也是毛主席的部下,同时也是毛主席的学生。”张晓龙如是定义张云逸和毛泽东的关系。紧接着,他讲述了照片中那支手枪的故事。
照片中的这支由史密斯威森公司设计的转轮手枪,是张云逸的配枪。
张云逸向毛泽东赠送手枪的时间,是1935年1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召开,紧接着就发生了土城战役。
“在土城战役中,川军郭勋祺旅猛攻红军的指挥所,形势万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指挥所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包括张云逸、罗舜初、孔石泉等人都拔出枪来投入了战斗。”张晓龙说。
在危急关头,陈赓团长带领干部团投入战斗并击败了郭勋祺的部队。
经历了这次危险后,张云逸就把自己的配枪送给了毛主席,而毛主席也欣然接受了这把枪。
▲长征时,张云逸送给毛泽东的手枪
“毛主席通常不接受别人的枪,包括林彪送给他的枪都不接受。他接受了张云逸送给他的枪,也是很巧的一件事。”张晓龙在谈到老一辈的情谊时,颇为动情。
如今,这支手枪和罗荣桓元帅、陈赓大将、谭震林、邓子恢、罗炳辉等军事指挥员、政治指挥员用过的十支手枪一起,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显示着革命文物的传奇和魅力。
03
劫后余生:
周恩来和张云逸共同珍藏的照片
张晓龙展示的老照片中,有一张周恩来、张云逸和孔石泉(时任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三人的合影。
▲周恩来(中)、张云逸(左)、孔石泉(右)三人合影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当时的西安红军办事处。照片背后,藏着一份感人至深的战友情谊。
1937年4月25号那天,周恩来准备前往南京和蒋介石谈判红军改编问题。当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和陈友才(周恩来的副官)乘坐的卡车到达延安的劳山地区时,突然受到两百多名土匪的袭击。
在危急关头,张云逸拔出手枪和孔石泉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周恩来冲出包围圈,而陈友才等人为掩护周恩来脱险而献出了生命。
“陈友才当时表现得很英勇,在身负重伤后仍坚持抵抗。当时,为了掩护周恩来,他身上一直带着周恩来的名片。他牺牲后,敌人从他的上衣兜里发现了这个名片,以为他就是周恩来,然后又在他身上捅了几刀。所以,陈友才牺牲后,周恩来非常难过。”张晓龙在回忆往事时,脸上写满沉痛。
脱险不久,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到了西安,并拍下了这张合影。
“我小的时候,这张照片始终放在我爷爷的办公桌上,他把这张照片看得很重要。到1976年,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之后,工作人员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也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发现了同样的照片。他们把照片翻过来以后,看到周总理在这张照片的背后写着‘劳山遇险仅存三人’八个字。”张晓龙在回忆往事时说。
▲张晓龙
劳山遇险过去37年之后,周总理陪同外国友人重回延安时,专门去墓地“看望”了陈友才。他在谈到那次经历时说:“我这辈子经历的危险不计其数,但是最危险的莫过于劳山那次了。”
那一刻,延续一生抑或珍重万分,任何词语都难以描述战友情在伟人心中的分量。
编辑:李秀平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