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音乐:一场惊艳世界的演出

2024-01-10


文|田青
2007年4月12日晚,日本东京国立剧场。
正在举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文化部联合主办的“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国事演出“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与以往都是以国家级专业院团代表国家艺术水准的选择不同,这场演出除了个别戏剧演员,基本上由来自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作为这场演出的艺术总监和主持人,我希望能让观众感到惊艳,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认识。我们以往几乎所有晚会的“开场”节目都火爆、热闹,叫作“震场”,但那是千百年来在农村旷场舞台上养成的习惯。面对日本各界的精英,如何能让这些看过太多世界一流艺术的观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呢?为此,我安排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古琴独奏《流水》。
我上台后,先简要地介绍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孔子以弦歌教化众生,传说中,日本朋友都熟悉的诸葛亮就是弹着它在空城之上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的”。接着,我请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将他即将演奏的唐琴展示给大家。我说:“古琴和人一样,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她叫‘九霄环佩’,形容她的声音就像天上传来的仙女走路时玉佩碰撞的声音。这张琴是唐琴,琴腹里写着制琴的年代‘至德丙申’,即公元756年。”为了让大家对时间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接着说:“这张琴出生的那一年,中国的诗仙李白55岁,诗圣杜甫44岁。”这时候,我听到台下似乎有惊诧的吸气声,于是加了一句:“这张琴制作出来之后3年,伟大的鉴真和尚开始在奈良建造唐招提寺。”
李祥霆弹的是著名古琴曲《流水》,除了“九霄环佩”的泠泠仙乐,整个剧场鸦雀无声,真的是“掉一根针在地上都能听见”。面对如此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面对这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你曾对中国有了解还是有偏见,那一刻你只能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敬。
第二个节目,是“原生态”的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来自贵州省黎平县小黄村的9个小姑娘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走上台,开口便唱。她们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她们不一定知道台下端坐的两国首脑和高官叫什么名字,也不一定清楚这场演出的意义,但是,她们高兴!她们第一次走出村寨,第一次坐飞机,头天到了省会,第二天就到了北京,马上又到了东京!她们开心,她们兴奋,她们就像在侗寨廊桥上歌唱一样,满脸笑容,用她们天籁般的声音瞬间征服了观众。
一个是来自历史的悠远琴音,一个是来自深山的赤子之声,天空与大地交会,时间与空间相融,只用这两个节目,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之后的蒙古族长调、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昆剧《牡丹亭·游园惊梦》……真的是异彩纷呈,我们祖先的天才创造在这块“一衣带水”的土地上依旧像盛唐时一样绽放着无穷魅力。这些来自民间的歌手和他们所传承的伟大艺术,尤其是他们上台后那份不加“表演”的真诚,是和煦的阳光,是融冰的春风,入耳入心,化人以深。
这场演出之后,我们全班人马马不停蹄地赶赴法国巴黎。
2007年4月1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大会议厅里,160多个国家的官员齐聚一堂观赏我们的演出,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现场聆听中国人的音乐。在为二胡曲《二泉映月》做导聆的时候,我专门提到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这首乐曲时曾流着泪说:“这样的音乐,是应该跪着听的。”当这首来自中国民间的伟大作品萦绕在这座庄严殿堂的时候,1000余名观众鸦雀无声,神情肃穆,就像在教堂聆听圣乐。乐声袅袅而逝之后将近半分钟,掌声才轰然而起,久久不息,似乎是在向阿炳这位中国民间天才音乐家致敬。
除了这场令人惊艳的演出,我们还去过许多地方表演,我们所到之处,永远是欢笑和掌声,是心灵的相知和相融。不知道有多少外国朋友,通过中国人的音乐认识了中国人,认识了中国。而我们在宝岛台湾的演出,也曾造成很大的轰动,许多对大陆缺乏了解甚至有误解的朋友通过我们的演出改变了对大陆的偏见,在中国文化博大丰厚、温润华滋的浸染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真理,是古人莫大的智慧;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人的音乐,是我们祖先天才的创造,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文明的珍宝。
我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年轻时主要学习西方古典音乐。中年之后,才深感自己对中国音乐的无知,开始了专门的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有数千年历史,包括56个民族,真的是浩瀚无垠、博大精深,任何人在它面前都只能望洋兴叹,深感自己的无知和渺小。应该说,过了古稀之年,我才对中国音乐有了一点点认识和了解。我早期的学习阶段,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肚子以为是墙,摸到尾巴以为是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学习、研究,我才隐约看到一点儿大象的模样,才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就像中华民族一样,是一个“多元一统”的小宇宙、大格局。
“乱花渐欲迷人眼”,假如让我只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音乐,那就是“和”。这个“和”字,不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最高体现,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最终追求。公元前522年,一位叫晏子的政治家就是以音乐为例,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和”不是“同”,“和”的本质,就像音乐一样,要有不同的“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而“同”,则是“以水济水”。假如音乐只是相同声音的不断重复,那“谁能听之”?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这个从音乐中悟出的道理“和而不同”上升为哲学,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的祖先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智慧。
本书是写给大家的。书名是大了点儿,我们指导学生写论文,总强调要“小题大做”,但本书却是“大题小作”,即希望通过我精心选择的这25个主题和36首音乐,让读者对中国音乐这头“大象”有一个大致的整体印象。象牙塔里的音乐学是分门别类的,史是史,论是论,美学是美学,欣赏是欣赏。本书没有遵守这些规则和门类,只是随心所欲地写我心中的中国音乐,写这些给我的心灵留下永恒印记的音乐。目前音乐学家们的分类法都有其理,也都有其弊,我不想把鲜活的中国音乐套进这些学者、专家精心打造的鞋子里。
所谓音乐,无非是“唱”和“奏”,因此,除了“序曲”和“尾声”,全书只分成三个乐章:把中国传统音乐分成“乐器与器乐”、“民歌与声乐”,把近代西方音乐进入中国后本土出现的各类音乐称为“新音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相信中国古老哲学的原则和观察世界的方法,有时,最简单的也许是最好的。至于书名为什么叫《中国人的音乐》,强调一个“人”字?是因为我始终笃信:音乐,是人创造的,是人聆听的,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凝聚与升华。因乐可知心,因乐可知人,你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
乐声如水,亦如光。
图片
《中国人的音乐》田青 著

这是一本讲中国传统音乐的、具有艺术普及功能的书,也是一本通过中华传统音乐来讲“中国”和中国人的书;是以中国传统音乐、各地民歌为脉,饱含深情讲述的“中国故事”。
中国音乐究竟好在哪儿、美在哪儿?如何代表中国?
如何感受各民族民歌的魅力?新音乐的力量在哪里体现?
我们中国人除了西方那套理论,有没有自己欣赏音乐的逻辑?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了三个部分:中国传统器乐与乐器、民歌与民族声乐、新音乐,带领读者聆听古筝、古琴、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金声玉振”,走进南音、佛乐、道乐的神秘世界;领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独特魅力;体会“长亭外,古道边”“风在吼!马在叫!”“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代精神。从音乐层面、地缘及历史层面、人文层面,讲述了蕴藏在音乐里的民族情感。
中国音乐之独特,在于其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能触及心底柔软的一块,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粹。作者认为,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对西方音乐的强势冲击,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的态度,创造属于中国人新时代的新音乐。
作者积数十年的研究心血,从中国音乐浩浩太空中摘下26颗星辰,从中国音乐漫漫长河里采撷36朵浪花,引你走进让我们充满自信、无比自豪的中国音乐。
以乐为镜,可知中国人。
图片
田青,知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宗教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推广,出版包括《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捡起金叶》《禅与乐》在内的学术及各类作品260多万字,2018年出版九卷本《田青文集》。
他学术著作等身,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宗教音乐的研究与弘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努力打通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壁垒,把琴学、昆曲、原生态民歌以及古老乐种重新扶至国家殿堂。
——若要讲述中国音乐之美,他可能是中国最有资格的人之一。

资料来源:《中国人的音乐》田青 著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