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日记里的毛泽东

2023-12-29
张元济先生作为参与戊戌变法,历经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出版大家,曾在日记和书信里记述了与毛泽东交往的过程。张元济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1949年9月。当时,张元济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两次接见。9月19日张元济受毛泽东邀请共游天坛,期间毛泽东向他询问戊戌政变的情节。10月11日晚,毛泽东又邀张元济至中南海寓所晚饭,畅谈至深夜。这些也都记录在张元济的日记、书信里,一起阅读出版大家眼里的毛泽东。

图片
1949年9月19日下午,毛泽东(前排中)与张元济(右二)等摄于天坛皇穹宇前
图片
游览天坛期间毛主席与张元济先生亲切交谈
1949年9月19日:与毛泽东游天坛
午后小英往游天坛。二时半陈毅来,述毛泽东君意邀余至天坛一游,并约李明扬君同行。余已约伊见思来寓,即留一笺,托问讯处于伊君来时转交,乞其五时再来。即与陈、李二君同车出门。陈言毛主席在天坛相候,至则毛候于祈年门外,相与握手,寒暄数语。陈为余介绍数人,道姓名,余均不能记。仅刘伯承,则震其名已久。程潜、李明灏、陈明仁诸君皆在。先至东厢,见所陈皆祭器。有铜制者,色泽皆古。有以瓷仿制者,皆新品也,出,与小英相遇。余导见毛。毛与陈并一一介绍诸人。遂同登祈年殿,历阶而升,凡三层,层各九级。同览一过,历阶而下。至东厢,陈有据称宋哲元所刊石碑数十方,石质致[至]佳。而所刊文字有郑孝胥、黄秋岳文字,毫无价值,实为此中之玷。大都为古乐器,有已损者。柷失去木杆,敔则虎背无脊矣。有鼓二形,甚巨。有舞时所执之旄节。寥寥数事,恐亦不全。有一铜制偶像,导观者谓系冷谦。似在西厢,不知从何而来。尚有一像,言者不详。壁上悬有旧时南斋翰林所作书画,亦不称。南行出成贞门至圜丘,陟阶而上,亦层层为九级。坛形正圆。既下,至皇穹宇侧树荫下,列坐啜茗。毛语余,此次革命实为人民革命,非共产[党]所得为私。即如重庆舰来归,舰上凡七百余人,并无一共产党人,此可为证。坐谈约半小时,相将入皇穹宇一览。凡一呼,声同响应,盖建筑为圆形,能聚声之故。巡览既毕,出外各握手道别。余并向毛致谢感意。
陈毅以车送余及李明扬回寓。
是日在天坛有六七人持摄影具,随处摄照,凡数十次。
毛与余与谈戊戌政变情节,又询余德宗召见仪式,又问余昔年在官情况,又问在官受禄几何。又言商务出书有益于民众,伊曾读《科学大全》,得新知识不少。
傅晋生来,许赤诚来,均未遇。
林遵、邓兆祥来,谈片刻而去。
伊见思来,交与北平药业劳资集体合同,令与宣信予阅过即寄总馆。
祥保、岷源同来,亦未遇。
——张元济 日记
祖父在京一个多月中,受到毛泽东主席两次接见。
9月19日下午,正要午休,陈毅来了,说主席邀请你同游天坛。祖父随陈毅车来到天坛,毛泽东主席在祈年门门口迎候。主要的客人除祖父外,还有湖南的起义将领程潜、李明灏和陈明仁。宾主沿天坛中轴线从北到南游览了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观看了东西配展中陈列的文物。茶座休息时,毛泽东问起了戊戌变法的硕果仅存的老人,又问了光绪皇帝召见时的礼仪如何,以及在京城做官的情况、俸禄几何等。说到祖父毕生倾全力主持的商务印书馆,毛泽东说,商务印书馆出了不少有益于民众的书籍,又说他读过商务出的《科学大全》,从中获得了不少新知识。
——张人凤:张元济先生参加开国大典前后
1949年10月1日
晨微雨,午饭后渐清霁。
是日通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楼上行政府成立礼,升旗、阅兵、游行。余挈英儿同往。拾阶而上,见游行队伍坐广场,蜂屯蚁聚。届时赞礼宣布开会,作乐鸣炮,宣读公告。继朱德阅兵,先步兵,后机关枪,次炮兵,次海军,继骑兵,继坦克车而飞机则翱翔上空,寥寥无几。行伍行毕,游行方始。余即率英儿下楼与胡子昂同车归寓,时方六时。
八时半即睡。闻外间游行欢呼声至夜半方止。
与毛泽东信,赠与《林文忠政书》一部。
——张元济 日记
开国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政协委员们早早来到了天安门。那时天安门没有电梯,祖父顺着嵌建在城墙内高高的七十余级台阶,拾级而上。走到城楼西侧刚站定,便有工作人员搬来一把椅子请他坐下,父亲则站立在他的背后。大家一起聆听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洪亮的声音,一起向冉冉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行致目礼。接着,阅兵式开始,步兵、炮兵、海军、骑兵、坦克,依次整队经过天安门,战机在上空翱翔。军容整齐,军威强大,观者深为鼓舞。阅兵结束后是群众欢庆新中国成立的游行。6时以后,几位老年代表陆续退场,返回旅馆休息。那天祖父心情特别激动,虽8时一过即就寝,但听到窗外游行队伍的欢呼声,久久不能入睡。一生的经历浮现在他的脑海,苦难的旧中国内忧外患,几乎无日得以安宁,有识之士,乃至有识之君,也有振兴中华的设想或实践,但终归失败。到了今天,他看到了希望,他对新中国抱有无限的信心。
他披衣而起,给毛泽东主席起草了一封信:
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大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迫强售于我,林文忠焚毁,乃愿辄于半途,酿成江宁条约之惨。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前贤,铲绝根柢,一雪此奇耻。谨呈上《文忠政书》全部,聊附壤流之见,藉伸祝颂之忱。伏乞莞存,曷胜宠幸。敬贺荣庆,顺颂康宁,统维垂察。
这里《文忠政书》即林则徐著《林文忠公政书》,祖父历来对这位民族英雄十分崇敬。第二天他请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的同仁选购了一部较好的版本,连同信件一同交由大会秘书处转呈。
10月5日,毛泽东有回信:
菊生先生:
大示并惠书两函均已收到,谨谢厚意。敬祝兴居佳胜,并候树年世兄健进。
毛泽东  十月五日
图片
毛泽东致张元济书
这里附带说明一下,现存祖父的这件信稿字迹很小,有些字较难辨识,以前曾在他的书信集中公开出版且为多位作者引用过,惜被抄录人和编校人造成了多处舛误,两年前《张元济全集》出版时才作了些订正。其中还有一个字未能识别,只能以□表示。
——张人凤:张元济先生参加开国大典前后
1949年10月11日:与毛主席所谈各事
正晚饭时,陈毅来述毛主席意邀余与孝怀到彼处一谈,并在彼晚饭。即同车偕往,英儿随行。孝怀亦挈其孙同去。并无他客,有粟裕将簉坐,其人短小精悍,不多言,询知为湘西人。余所言者:一为应令下情可以上达,当局措施容有未当,报纸不敢昌言,宜酌登来稿。报馆应负职,必须有确实地址、姓名,方予录登,以广言路。毛云,可专辟一栏,可先做一样子。二为建设必须进行,最要为交通,其次农业,其次为工业。工业先轻工业,次重工业。国抗战八年,内战三年,民穷财尽,若百端并举,民力实有不逮,不能不权衡缓急。毛言现在铁路需要铁轨,鞍山矿产不能停顿,纺织亦有数十万亦亟于进行。余言现有者无中辍之理,需新创者宜斟酌。三为征粮之事,民间苦于负担甚重。此由有田者有匿报之户,于是实报者意有不平。同匿报者反而减轻,此必须由地方公正绅士出面相助。陈毅将军言,河北、山东负担较江浙为重。江浙并未征夫。又无锡有某姓有田七万亩,征数甚微,且不肯缴,不能不与以惩儆。毛言现有大军数十万移向江西、福建,分别南下。以下可以减少若干。四、毛言章行严欲营商业,将来北京,并为杜月笙说项,意欲招其回沪。孝怀即起而反对,余亦言此君声名不佳,且其门徒甚多,有所倚赖,于地方上不免受扰。陈毅亦叙之甚详,如令其回沪,宜慎重处置。五、孝怀谈至读经,余言此难施诸大众,将来大学不妨别立一科,听人研究。余又乘势言现在有人主张用罗马字母改革汉文,余觉此事甚为不妥。我国疆域如此寥廓,种族如此复杂,所以能至今团结成一大国者,全恃文字统一。若改用罗马字母改切汉文,则各省以字母、以自有之方言切成自有之文字,东西南北必不相同。语言既不相同,文字又复殊别,将来必致渐渐分离,甚为可虑。欧洲至今分为若干国,不能融合者,即由语言文字之区别。我国幸有统一之文字,万万不宜自毁。其他所言甚多,无甚统系,不能尽纪。晚饭肴馔甚简,前后不过十味,烹调并不精,且盆碗亦甚小。各人均自盛饭,此亦一特点也。时至十时三刻,遂辞归。
——张元济 日记
10月11日晚,毛泽东又邀祖父和周善培在他中南海寓所晚饭,宾主畅谈至10时45分方散。祖父提出,应设法使下情可以上达,报纸宜酌登来稿,毛泽东以为“可专辟一栏,可先做一样子”,这可能就是20世纪50年代各大报纸都辟有“人民来信”栏的由来。对于经济建设,祖父说由于连年战争,民穷财尽,建设不能不权衡缓急,最要紧的是交通,其次农业,再次工业;而工业应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继而周善培谈起读经的问题,祖父坚持他从清末以来的一贯主张,即不能普遍推行,只可在大学“别立一科,听人研究”。他对当时有人提出以拼音字母取代方块汉字的主张大加反对,认为我国至今还能团结成一个大国,文字统一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晚饭是普通的家常菜,宾主有几位都是湖南、四川籍,只见他们从碗里挑红辣椒吃。
——张人凤:张元济先生参加开国大典前后

资料来源:商务印书馆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