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之祖
这里要说的嵩山,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嵩山,而是自然界的嵩山。论高大,嵩山在世界排不上,在中国也排不上。但要论起年龄,论起构造和地质景观,嵩山可是自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
一
说嵩山的年龄可不像说人的年龄。人的年龄从出生算起,年月日说得清,多少岁说得清。山的年龄,那是和地球的地质运动相联系的,一说都是多少亿年。加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更是纷繁复杂。
地球形成于大约46亿年前,地质学界又把这46亿年划分成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始古宙,时间从46亿年前至38.4亿年前,是地球的最初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太古宙,时间从38.4亿年前至25亿年前,这一阶段地球产生了水和大气;第三阶段为元古宙,时间从25亿年前至5.7亿年前,这一阶段原始生物开始生成和繁殖;第四阶段为显生宙,时间为5.7亿年前至今,这个阶段,发生了彗星撞击、俘获月球、加入太阳系三件卷一003大事,这三件大事使地球的山川地貌、生物物种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形成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地球。
根据有关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嵩箕山系32亿年前形成古陆块,28亿年前古陆升出海面,25亿年前第一次成山,18亿年前第二次成山,8亿年前第三次成山,4.38亿年前第四次成山,2.5亿年前第五次成山,就是今天的嵩山。若问沧海桑田事,请君只向嵩山看。
30多亿年前,地球上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大陆地壳形成的时期。当时的嵩箕山系,岩浆喷涌,奔流四溢。随着岩浆活动的减弱和温度的降低,陆核凝结而成。随着物质的不断沉积,嵩箕山系的古陆块形成了。这就是嵩山成长的基础。所以我们说嵩山的年龄有32亿年了,甚至可以说它有36亿年了。
28亿年前,随着海水的退去,嵩箕古陆块露出了海面,这是中国最早露出海平面的陆地,也是欧亚大陆板块中最先露出海平面的陆地。嵩山清晰可见的太古宙岩石,形成于36亿年前至30亿年前之间,不说全国的山中找不到,在全球的山中也很稀少。
二
荥阳人张伯声,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高才生、河南大学的知名教授,1950年应河南省政府邀请,参加豫西矿产考察。他在嵩山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经过实郑州郑州004验分析,发现这是嵩山这一特殊地貌所代表的地壳运动遗迹,后被命名为“嵩阳运动”。嵩阳运动是全球构造三大运动之一,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的全球性地壳运动,也是划分太古宙和元古宙的界限。界面之下是太古宙沉积层,界面之上是古元古代沉积层——嵩山群。所以,嵩阳运动是嵩山构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发生在距今18亿年左右的中岳运动,是又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整个嵩山群协调一致地产生了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变化。
发生在距今约8亿年至5.43亿年间的少林运动,使五佛山群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平缓开阔褶皱,并伴有与褶皱平行或垂直的断裂组合。
中国地质学界把地球从32亿年前开始的地壳运动分成十一个构造期,如果一个构造期像人类一样算一代,发生在距今25亿年的嵩阳运动,属于第四代;秦岭山系发生在距今2.4亿年的印支运动,属于第十代;喜马拉雅山系最年轻,发生在距今25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属于第十二代。
三
嵩山不但辈分高,地质家庭也和睦共生,号称“五世同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能在嵩山寻找到其明显遗存,令中外地质学家叹为观止。嵩山就是我们地球演化的缩影。
如果要看嵩阳运动遗留下的地质景观,可以到峻极宫东西一线,那里由缓变陡处就是嵩阳运动的不整合面,行迹清晰,上面是太古宙片麻岩,下面是元古宙变质砾岩。
中岳运动造成的不整合面,在嵩山随处可见,保存完整,处于少林水库西崖的一座小山,就是中岳运动的遗留。
少林运动的不整合剥面,位于少林寺西边的山梁上,露头良好,界面清楚。
另外,印支-燕山运动对嵩山形成最后风貌也有明显影响。
嵩山地质景观包括滑力运动、褶皱遗迹、节理构造、断层地质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众多的地质遗迹分布,使嵩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地质公园。
所以,我们说嵩山是万山之祖,它绝非浪得虚名。
天地之中
登封有一句民谣:“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告县就是现在登封的告成镇,告成镇有周公测景台,还有元代郭守敬创建的观星台。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大会决定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建筑群包括世界文化遗产8处11项:周公测景台、中岳庙、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观星台、少林常住院(含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上下绵延2000余年。这些建筑是一部固体的史,是一部手触的诗。
一
“天地之中”和西周的建立具有紧密联系。周武王打败殷纣王之后,建立了西周。摆在武王面前的重大课题是怎样稳定局面和巩固政权。
周是商的封国,地处偏僻。一个偏僻的诸侯国,推翻了自己的宗主国大邑商,一要让天下知道周灭商的合理性,二要有统治天下的治理措施。
嵩山太室山又叫天室,自古人们就认为这里是神居住的地方,是天子与神沟通的地方。《尚书全解》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周武王给周公留下了“定天保,依天室”的遗嘱,武王认为,周是夏的后代,夏代世居天室附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武王去世后,周公在登封告成立表测影,得天地之中,遂营都洛邑,实现了武王临终时的政治交代。
古代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周公在测影时,东西南北中立五表,告成为中表。按《周礼·地官·大司徒》:风影于地,千里而差一寸。中表一尺五寸,代表地一万五千里。中表就是天圆地方三万里数之中,这就是地中。中表到夏至这一天看不到表影,所以是三万里的天地之中。周公测景台,也叫无影台。
古人以中为尊,形成积淀深厚的中文化。嵩山为中岳,河南为中原、中州,中华、中国在这里发源、发展、壮大。
牧野之战,武王灭商。为了体现其正当性,武王首先会同各路诸侯,在嵩山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周代青铜器何尊的铭文有明确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见诸文字的“中国”一词。
得中原者得天下,只有占据中原,才能控制四方,坐拥天下。“王者必居其中”,有多少王朝都想把自己的都城建在天地之中,所以洛阳才成为十三朝古都。嵩山是天室,是神居住的地方,君权神授,天子在这里可以与神会,聆听天的指示。世间的事,也由天子在这里上达天听。
天地之中在河南,河南人把“中”字挂在口头,不说“行不行”,而说“中不中”。一个“中”字,包打天下。
二
嵩山地区有高山,有丘陵,有平原,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加上处在南方稻作区和北方粟作区的交会地带,有适于耕作的黄土,宜耕宜居,是孕育人类农业文明的理想之地。苏秉琦先生曾提出很具影响力的“满天星斗”说,中华文明始创时期的文化包括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红山文化、大地湾文化等。八方风雨会中州,最早走向成熟的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形成了所谓的多元一体模式。中原文化之所以能率先走上文明的大道,这和她特殊的优越地理环境有关,也和她包纳和融的特质有关。
河洛汇流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走过高山平原,流经九个省区,九曲十八弯奔流到海,全长5464公里。其间汇入河流巨细无数,但唯有一条河流的汇入事关重大,是其他河流都不可比的,那就是洛河。河洛汇流对于中国,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华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洛河发源于秦岭山脉的陕西洛南县,其支流伊河源于河南熊耳山,伊河在偃师与洛河汇流。因水质清澈,洛河又称清河。古代洛河径流量很大,常年有水,是洛阳东出的黄金水道。原来洛河在巩义洛口村入黄河,如今在西距洛口村不远的神北村入黄河。人们把洛河入黄河的自然景观叫“河洛汇流”,把附近地区叫洛汭,亦称什谷。
洛汭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尚书·禹贡》说黄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就是东过洛口一带,到荥阳的大伾山。《竹书纪年》记载“禹贡导河,东过洛汭”。夏代太康失位,五个弟弟和母亲躲到洛汭地区避难,五弟兄作《五子之歌》,悔失民之误,兴亡国之叹。
在巩义洛汭地区黄河岸边有伏羲台遗址,伏羲台周围有祭坛和祭祀坑遗址,有人认为这可能就是上古帝王修坛沉璧的“河洛坛”。
洛河挟一河清水,奔涌入黄河,清浊激荡,打着漩涡奔腾东去。这就形成了著名的河洛汇流景观。
二
黄河是母亲河,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两河夹角的台地,历来是被先民们青睐的理想家园,洛汭地区也不例外,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瓜瓞绵绵,更重要的是这里发生了重大文化事件,那就是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传说有一天,伏羲在黄河里看见一匹神兽,龙背马身,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披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上的点状旋毛组成一幅图:七前六后,八左九右。这就是龙马负图,即河图。
又一天,伏羲(也有说大禹)看到从洛河里漂上来一只大龟,龟背上的花纹也组成一幅数字图: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这就是神龟献书,即洛书。
《易经·系辞上》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画出先天八卦。先天八卦是我们的元典文化,或叫文化源头。
据说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上古帝王都曾来到洛汭举行修坛沉璧、祭天禅让活动。后世中华儿女满世界播迁,不管距离多远,世代多遥,都不忘自己的根脉,称自己是“河洛郎”。
黄帝故里
新郑是黄帝故里,轩辕路上有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屡毁屡建。明代又在祠前建了轩辕桥,如今扩建为黄帝故里景区,占地面积100余亩,包括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轩辕桥下姬水潺潺,黄帝祠内巨像穆穆,两边配殿供奉嫘祖、嫫母。景区南北有13米宽的红色花岗岩大道,大道中间是5米宽的黄色花岗岩拜祖圣道,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黄帝诞辰,都要在这里隆重举行拜祖大典。
一
我们说华夏文明五千年,就是从黄帝说起,对应的考古年代是仰韶文化时期。
黄帝是有熊国君主少典的儿子,有熊国就在新郑一带。少典娶有氏女附宝,附宝见电光绕北斗,感而孕,生黄帝。黄帝本姓公孙,生于姬水,亦姓姬;居轩辕丘,而号轩辕;因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以土德为瑞,而称黄帝。《史记》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当时,炎帝是天下共主,各部落相互侵夺,天下大乱,炎帝管不了,黄帝用兵平定天下,各部落来归。炎帝和黄帝发生矛盾,战于阪泉,炎帝战败,炎、黄两部落联络融合。后有蚩尤部落作乱,黄帝与其战于涿鹿,蚩尤战败,黄帝底定天下,统一中华。
二
黄帝统一天下后,划疆分野,共为九州。建立国家制度,以云命名中央官职,青云管宗族,缙云管军事,又设左、右大监监督诸部落,又访得四贤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命其分工治理天下。
黄帝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要求,“重”是过分的意思。“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这六禁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官员提出的要求,倡导节俭朴素,反对浮华奢靡,其本质是亲民。
黄帝主张以德治国,修德立义,修德振兵。据传,黄帝打败蚩尤后,在庆贺胜利的同时,想着昔日战场多少生灵丧命,欲永罢兵戈,让百姓安居乐业,得享太平,就藏兵符,锁阵图,如今在新密黄帝宫还有藏符洞。
炎帝时农民会种黍、稷,到黄帝时,教民“艺五种”,除了黍、稷,还有菽、麦、稻,五谷齐全。后黄帝部落出现了一个在农业方面成绩卓著的领袖弃,就是周的祖先,被尊为后稷。
三
黄帝命史官隶首发明了算数和算盘,改变了原始记事,从此有了会计。后人称算术、算学为隶首之学。
命风后整理兵法以成“风后八阵兵法图”,锁于密室。如今在新密黄帝宫立有重建风后八阵图碑,内容是唐人独孤及所撰。
命伶伦为乐官,制乐律。据《吕氏春秋》记载:伶伦自大夏往西,来到昆仑山下,在嶰溪之谷取得良竹,选择薄厚均匀者,从节间截断,三寸九分长,以其声为黄钟之宫。又制成十二筒,按凤凰鸣声定成十二律,其中雄鸣为六律,雌鸣为六律,皆与黄钟之宫相谐和,因为黄钟之宫是律吕的根本。
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织布作衣。传说荥阳环翠峪景区中的桑梓峪,就是嫘祖养蚕制衣的所在,如今还有嫘祖庙、纺绩岭、绩线台、蜘蛛洞、蚕姑奶奶庙等遗存。
黄帝和岐伯探讨医术,著《黄帝内经》,命岐伯在具茨山种植中草药。如今具茨山麓,尚有岐伯山、岐伯泉、岐伯庙、岐伯墓、岐伯洞、大臣沟、晒药场等。
命仓颉造字。仓颉在洧水岸边的一个高台上,苦思冥想,怎么也造不出字来。忽一日飞来一只凤凰,从嘴里丢给仓颉一样东西,上边有一蹄印,仓颉不认识,就问一个刚好经过的猎人。猎人说,这是貔貅的蹄印,每一种鸟兽的蹄印都不一样,我一看就能认出来。仓颉受到了启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终于造出了字。为了纪念仓颉造字,宋朝时在新郑洧水畔建了凤台寺,现存有凤台寺塔,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大挠作干支,大挠察天地之机,探五行之理,始作十天干、十二地支,相互配合而成六十甲子。我国历史上一直用干支纪年,虽然我们目前已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但干支纪年仍在某些领域继续使用。干支纪年,不是单纯的时间标志,它和天文地理、生产生活都有着神秘的联系。
另外黄帝还命人作舟车、制弓矢、结网罟等。所有这些,人们都认为发明于黄帝时代,黄帝的主要活动地也都集中在具茨山周围地区。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