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 | “小八路”辛园之女陈超:妈妈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一切都要靠自己

2023-11-02

辛园(贾惠芬)这个名字新进出现在公众视野,是2020年9月11日。这天凌晨,她92年的不凡人生画上了休止符。

熟悉辛园的人知道,她曾是《兄妹开荒》的主演之一;她在13岁时参军不久,成为著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所摄《三个小八路》中的主人公之一。在她离世时,热爱她的人以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照片上的最后一个小八路走了》来表达不舍之情。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51.jpg

▲辛园

辛园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开国少将陈坊仁(1916年—1967年6月)的妻子。她在抗日战争后期的1945年和陈坊仁结婚后,和丈夫一道投身于解放战争。在抗美援朝期间,陈坊仁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六军副军长、第六十八军军长。辛园也追随丈夫的足迹,去往战火纷飞的朝鲜半岛。

和在此前的反围剿斗争、长征途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样,陈坊仁少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同样率领部队立下赫赫战功。而在陈坊仁将军的军功章里,就有辛园的无私奉献。

2023年国庆节过后,红船编辑部采访了陈坊仁少将和辛园的女儿陈超,听她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

“三个小八路”,珍贵的人生瞬间

辛园是河北唐县人。13岁入伍后,她参加了八路军冲锋剧社。

“妈妈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演技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很快就成了剧社的骨干演员。”陈超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演技精湛,长相漂亮可爱,加之能歌善舞,(天生的好嗓子,在剧社很突出)这些优势让辛园小小年纪,就在剧社担纲《兄妹开荒》的主演。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59.jpg

▲冲锋剧社主演《兄妹开荒》

《兄妹开荒》是一部秧歌剧,音乐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反映了新的社会生活,发展了民间传统的秧歌。内容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兄妹二人积极欢乐的开荒劳动的场景。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此剧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交织在一起。由于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表演生动,该剧的演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红船编辑部接受采访时,陈超还讲述母亲辛园作为摄影作品《三个小八路》主人公之一的故事。那是1941年初,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之中,当时的母亲13岁,是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新兵。一天早上,在河北阜平沙河畔,辛园等三位八路军女战士,背着粪筐去参加大生产运动,正好遇到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沙飞。沙飞看到她们三个小八路非常可爱,就提议给她们照一张相。照相的过程中,还特意为她们反复设计构图,对母亲来说这是平生第一次拍照,完全不知道如何面对。照片中,母亲的表情虽然显得不大情愿,但是沙飞还是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个珍贵的历史瞬间。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14.jpg

▲沙飞拍摄的作品《三个小八路》(中间为辛园)

这张照片在《晋察冀画报》上刊登后(也许是当时的流动展览),引起了不小反响,直至今天都是红色摄影的经典之作。而在后来,作为照片主人公的三个小八路也都成了新中国的功臣。据陈超介绍,照片左边的“小八路”名叫严金萱(后来成为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作曲者之一)、中间的“小八路”就是本文主人公贾惠芬(辛园),右边的“小八路”贾素娥(后来是战友文工团的演员、战友话剧团副团长,曾参加了《槐树庄》的演出)。

如今,《三个小八路》成了辛园和她的战友们珍贵的历史记忆。陈超说,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她的母亲辛园总是“深感自豪”,同时也“感慨万分”。她说,“这张照片见证了她们年轻时的勇敢和无私奉献,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和追求”。

据陈超介绍,54年后的1995年,当年出现在照片中的三个“小八路”再次相聚。为了重温当年的难忘情景,三人按照当年的顺序又照了一张合影。有趣的是,这次合影时,照片的最右边加上了她们当年抗敌剧社的老战友华江。而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是贾素娥的丈夫,《长征组歌》的作曲之一晨耕。

当年的三个“小八路”均已走完人生旅程,先后拍摄的两张照片随之成为三个“小八路”后代珍贵的纪念品。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女战士,照片里的家国情怀

1945年,辛园与陈坊仁结婚。婚后的辛园,不仅是一名妻子,还是一名战士。她和陈坊仁将军从解放战争中一路走来,一起走进了新中国的崭新历史之中。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39.jpg

▲辛园与陈坊仁结婚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陈坊仁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6军副军长,带领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任务比较紧急,陈坊仁少将接到通知后没来得及回家和家人告别,就直接奔赴战场。辛园接到通知后,赶紧收拾了一下丈夫的衣物,送到车站。

1951年初春,陈坊仁将军奉命带领部队回国短暂休整。前方等待他的,是重返战场的军令。由于经历了特别惨烈的战斗,第一次赴朝作战的时候没有和家人告别,这次回国后,陈坊仁赶紧拉着辛园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是在初春的天津照的,照片上的他们来不及换下棉衣。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30.jpg

▲陈坊仁首次赴朝作战归国后,与夫人辛园合影

1951年6月,陈坊仁将军作为68军军长,又跟随杨成武将军,第二次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不久,辛园将一个5岁和一个3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养育,毅然奔赴朝鲜参战。

陈超在回忆那段家国历史时,指着一张照片说:“这张照片是(父母)走之前在院子里照的,大哥大姐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觉得父亲打仗回来了,一家人开开心心的照相。而父母则很严肃,因为这次入朝,父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张照片,记录了一个革命家庭在战前的真实情景。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45.jpg

▲1951年,陈坊仁、辛园赴朝前与孩子们合影

入朝后,身为68军军长的陈坊仁将军指挥部队打了很多硬仗,在长达13个月时间内,在三八线上筑起一道坚不可破的防线。辛园则在68军政治部工作。据陈超介绍,68军的战前动员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特别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部队每打一仗,都要表彰一次英雄人物。与此同时,还组织文工团到前沿阵地慰问。

微信图片_20231026163001.jpg

▲抗美援朝时期的辛园

正是因此,68军成了一个英雄辈出的集体。陈超在接受采访时,指着一张照片中的女战士说:“她叫解秀梅,是一位一等功臣,也是唯一荣获一等功的女英雄。”她是68军202师文工团员,在战场上,她出生入死,从连天炮火中抢救伤员的事迹,被68军战地记者宫洁民发现并做了报道。后来,巴金到前线采访时了解到了解秀梅的故事,她因此成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

微信截图_20231023212630.png

▲解秀梅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辛园也是一名舍生忘死的英雄。在一次战斗中,美军飞机投放的燃烧弹在军部燃起熊熊烈火。辛园冒着危险,冲进烈火中抢救档案资料时,头发被烧得枯焦。由于长期身处战场一线,她的耳朵被敌军的炮火震伤,因此承受炮震性耳鸣之痛长达一年之久。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后的1955年,辛园与陈坊仁将军一道回到祖国。次年,部队裁军。作为一名高级将领的妻子,辛园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带头转业。后来,陈坊仁先后担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和山东省军区司令员,扛起了新中国军队建设的重任。1962年因积劳成疾引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于1967年辞世。

1.png

▲陈坊仁

在陈坊仁将军身患心脏重疾的5年间,辛园承担起了包括照顾丈夫在内的全部家庭责任。

家庭中的她,是低调而坚韧的母亲、妻子、儿媳

战场上的辛园,不惧流血牺牲,和丈夫并肩作战。生活中的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56.jpg

▲1948年,辛园与孩子们合影

身为母亲,辛园将自立自强的理念传递给了子女。陈超说:“妈妈给我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一切都要靠自己。”辛园从小能歌善舞,很有天赋,子女们也有这方面的基因,但是她不希望子女往文艺方面发展,而是教导他们“好好学习文化,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所以,陈超兄妹五人最后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了医学和工科等专业。

陈超回忆说:“我当兵的第三年,报名参加军校入学考试,当时在医院上班没有时间复习,也没有老师辅导,就自己买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那时候就争取上夜班,夜班没事的时候就看书,白天病人少的时候继续看书,夜班一直上到考试前一天。”在后来的考试中,陈超以所在部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军校。如今,她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母亲的教育。因为,辛园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要求他们“凡事不能走捷径,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805.jpg

▲辛园赴朝前与孩子们合影

在距离辛园毅然赴朝作战28年后的1979年初,我国保卫南疆的自卫反击作战即将展开,辛园的大女儿陈静是广州军区总医院的一名医生,她的丈夫是参战部队的一名团级指挥员,陈静积极要求调到参战部队和爱人一起奔赴战场,辛园坚决支持女儿的决定。陈静把年仅5岁的儿子送到幼儿园全托,自己义无反顾的到了55军164师医院参加了自卫反击战。

战争一打响,就会面临生死离别的场景,但是陈静深受辛园的影响,在战场上不怕困难、不惧牺牲,把救治伤员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辛园不仅是一位坚强的妻子和母亲,也是一位善良的儿媳。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42.jpg

▲陈坊仁夫妇与母亲和孩子们在石家庄的合影

陈坊仁将军去世时年仅51岁,她在照顾尚未成年的四个子女的同时,也替丈夫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

辛园的婆婆也是一位革命老人,在革命年代她把丈夫和儿子全部送进了革命队伍。后来,丈夫和其他儿子都牺牲在长征途中,唯有陈坊仁经历所有战争,看到了新中国的建立。随着陈坊仁将军的英年早逝,老人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36.jpg

▲辛园与婆婆和孩子们合影

这时,辛园并没有随着丈夫的离世而剪断这份亲缘。她曾让婆婆和自己一家在北京生活,但老人故土难离选择留在江西。于是,辛园每个月给老人寄生活费,直到老人在上世纪80年代辞世。陈超记得,有一次,她的奶奶生病做手术,妈妈带着她坐着好长时间绿皮火车赶回去看望奶奶。后来,妈妈还带着姐姐回去看望奶奶。

在陈坊仁将军辞世后20年间,辛园代为照顾老人的故事一直温暖着将军后代,也被熟悉她的人传为佳话。

微信图片_20231023210753.jpg

▲辛园与婆婆和孩子们合影

作为开创新中国的征途中一路走来的女性,辛园为国付出青春年华,为家付出毕生精力。她的亲人,一直沐浴着她的精神之光前行,而国家也没有忘记这位功臣。作为一名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她先后荣获了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近年来,她还获得了中共中央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60/70周年纪念章、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对辛园来说,这一切实至名归。

撰文:张玲梅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