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汉服热,为什么洛阳最能“成势”?

2023-09-26
20年前,当第一代汉服爱好者穿上自己设计的古装走上大街,会被人追着指指点点,当成日本人。

今天,汉服热已经席卷全国。在任何一个旅游景区,或者城市的街头,看到穿着汉服招摇过市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会觉得奇怪。
还有很多地方,把汉服当成了推进旅游业的重要抓手,比如西安、杭州、嘉兴的西塘古镇,都成了汉服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但是,还没有一个城市,像洛阳这样,为汉服爱好者建了一座城。在这个规划占地160亩的古城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身穿汉服闲逛、拍照的游客;街边和水上,随时都可能上演实景古装秀;连街边的商家、巡逻的城管,都穿着古代的服饰。
图片
夜晚的洛邑古城,依然游人如织(赵德润摄影)
在洛阳,不仅有穿汉服的游客,还有穿汉服的中小学生、公交车司机、义诊的医生。穿汉服上街不但不会被笑话,还有免票等优惠鼓励。
也只有洛阳,把汉服推广、汉服研究上升为了城市战略和政府行动。书记、市长带头研究推进“古城+汉服”发展战略。近日,国家级专家云集的洛阳汉服研究院、洛阳时尚产业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让洛阳的汉服研究再上一个新高度。
看起来,推广汉服和汉服文化,洛阳是认真的。
洛阳这波汉服热,有什么不同?
说实话,来洛阳之前,我对洛阳如此卖力推广汉服文化和汉服产业,带着一脑门子问号:一方面,总感觉一袭汉服有点太轻,恐怕支撑不起十三朝古都和老工业城市重振的热望;一方面,也担心政府直接下场指导和助推,会带上拔苗助长的计划色彩,让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发热情变味儿。
但是,在洛邑古城泡了两天,和当地主政者、经营者、研究者和普通游客、市民深入交流之后,我真切感到,同样是汉服热,洛阳和其他地方又有明显不同。主要的不同有三点:
一.不是零星散发,已经蔚成潮流。与其他地方仅作为景区揽客手段和经营项目不同,在洛阳,穿汉服,传承汉服文化,已经成群,成势,成潮流。在这里,汉服不再是小众的、非主流的亚文化,没有人会因为穿汉服上街被人指指点点,或者感到孤立,不好意思。而是会被投以羡慕的眼光,还有免票等实实在在的鼓励。
尤其是今年以来,洛阳已经成为全国汉服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和接头暗号。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以及当地市民,都默念着一句话奔赴洛阳:此生一定要穿一次汉服,偶遇古代的自己。
图片
图片
洛邑古城随处可见身穿汉服的游客和古装歌舞表演(赵德润摄影)
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深厚的基础。汉服成为洛邑古城乃至整个洛阳的名片,看起来就是近一年多的事情,尤其是《风起洛阳》等影视剧IP大热,和疫情放开后旅游消费复苏的带动。但是汉服和洛阳的渊源由来已久,且有非常深厚的基础。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遗迹和记忆,贯穿了从史前的夏代一直到今天三四千年的历史,历代服饰都能在这里找到文献和实物的证据,也能找到能恢复这些工艺的手艺人。另外,据洛阳的专家介绍,早在2013年,汉服热还在萌芽的时候,洛阳就成立了专门的汉服协会,是全国第一家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汉服协会,团结凝聚了一大批民间汉服爱好者和研究者。
图片
北京服装学院师生三代服饰史研究者(赵德润摄影)
二.正从一股潮流,变成一条发展链。在洛阳,汉服热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在变成一个旅游和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带动旅游消费乃至生产制造行业,发生以点带面的化学变化和链式反应。
一方面,洛邑古城的汉服打卡地标签,带动了洛阳全市的旅游收入大增长,仅是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就引流拉动全市旅游收入177亿元,形成了“一域带全城”的消费格局,也促使洛阳由季节性旅游向全天候旅游转变。
另一方面,短短一年多时间,洛阳汉服经营商户从68家增加到1200多家,带动了上游的纺织、设计、生产,以及下游的摄影、妆造、短视频,以及周边的民宿、餐饮、文创等产业快速发展,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汉服这个题材,能做多大文章?
我关于洛阳汉服热的另一个疑虑,在与洛阳汉服研究院和洛阳时尚产业研究院(两院)的专家交流中,也得到了解答。
9月16日,洛阳汉服研究院和洛阳时尚产业研究院在洛阳市老城区洛邑古城对面挂牌成立。当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赵德润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任丽君共同为洛阳汉服研究院揭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和洛阳市老城区书记赵书政共同为洛阳时尚产业研究院揭牌。
图片
洛阳汉服研究院和洛阳时尚产业研究院揭牌仪式(石智卫摄影)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的专家学者,为“两院”题牌的著名书法家、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院长张生礼、长城书画院院长谭泽民等参加了揭牌仪式。
老家洛阳的“两院”院长、北京服装学院原党委书记马胜杰,为老家人请来了北京服装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的权威专家,还有人民大学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社科院服饰史专家赵连赏等,一起热烈研讨汉服文化,向普通市民普及汉服知识。
参与研讨的专家认为,汉服不仅是一时流行的复古潮流,而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人讲究正衣冠、明礼仪,用衣服的形制区别种族和文明,服饰和当时人的生活、制度紧密相连,既是物质文明,又是文化载体。把汉服问题研究透,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就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第二个结合”的具体体现。
比如,仅仅“什么是汉服”这个问题,要研究清楚就非常不简单。汉服是汉朝的衣服,还是汉族的衣服?为什么叫汉服而不是唐装、华服?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对历史的全面深入研究,也要有随时代而变的重新阐发。这都是非常重大的文化课题、时代课题。
图片
权威专家云集的汉服文化及产业发展研讨会(石智卫摄影)
另外,在专家们看来,当前这一波汉服热,也不是空穴来风的一时潮流,而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必然要从民族传统中发掘文化自信,和消费增长点。尤其是这一代90后、00后年轻人,从小在相对安宁、富足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匮乏的记忆,更自信,更热爱传统文化;在消费习惯上,更喜欢国货,更愿意大方展示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这都是汉服热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
另外,汉服热所代表的旅游消费、文化消费,也是整个社会信心的表现。只有对未来有信心,才有条件开心旅游,放心消费,才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当下经济转轨,急需重振消费的背景下,这种民间自发的消费需求和信心表达,尤其值得好好珍视,努力满足。
汉服和洛阳,为什么最相配?
今年五一和端午假期,洛阳和西安、淄博一起,多次登上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热榜。出圈的除了洛邑古城和汉服,还有洛阳古墓博物馆这样的“冷门景点”。
一些年轻博主拍摄的视频,冠上了“连逛20多座古墓,从此看淡生死”的标题,在网上引发无数共鸣。传统观念中显得晦气不吉利的古墓,竟意外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网红打卡地。
这不仅是猎奇,背后是文化积淀和策划的巧思。古代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洛阳的邙山有数百座历代帝王将相墓葬,可以很容易地原地“攒起”一个古代墓葬博物馆。
同理,洛阳发掘和发扬汉服文化,底气也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需要补齐的是科学规划和引导。这也是洛阳政府和专家团队正在做的事。
今年以来,洛阳在各大短视频网站频频出圈,就是洛阳市提出的“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战略的牛刀小试。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不仅有辉煌灿烂的过去,也有丰富的文献和文物遗存。仅是一个汉服,就有十分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价值。况且,洛阳不仅有汉服,还有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有白马寺、龙门石窟,还有大唐盛世,天子名堂,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北宋耆英司马光。汉服只是一个载体和切入点,可以串联起千年历史,厚重文明。
从这一点来说,汉服和洛阳,天然最相配。同样是今年的网红城市,洛阳汉服热和淄博赶烤、鹤岗买房最大的区别,是短期的流量背后,是不是有历史文化和产业链支撑,以及这个产业链是不是足够厚、可持续。
历史文化价值之外,汉服还可以成为穿起经济和消费链条的关键一环。汉服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可以发挥正本清源、制定规划、确立标准等作用,把汉服和时尚产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图片
洛邑古城的汉服传承人(丁永勋摄影)
在知识经济时代,标准成了核心竞争力。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产业的话语权,全世界的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就像浙江义乌不生产小商品,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福建仙游不产红木,却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木作家具中心。
著名策划专家王志纲有个观点,发掘地方文化有三个层次,越往外圈子越大:最外层看山水,中间层看文物,最里层看文化。而这三个层次,洛阳都不缺,且都是“顶配”:山水有老君山和洛水伊阙,文物有龙门白马寺,文化就更不用说了:毕竟论文化厚重,河南从来没有输过。全国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四席,洛阳就是其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北宋名相司马光曾有诗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接下来,又要看洛阳的了。
图片
作者简介:丁永勋,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辑、著名评论员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