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梁晓声等五十余位作家合著《百年跫音》

2023-09-11

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百年跫音》正式发行,该书凝结了诸多艺术家的才华、智慧、心血和力量,以滴水藏海的魅力映射着百年北京党史的灿烂和辉煌。

本书结集了王蒙、梁晓声、柳建伟、梁衡等50余位“茅奖”“鲁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获得者,站在北京的维度,以美文的形式,对百年党史进行深入书写和深情表达。


图片


从党的重要孕育地北大红楼,到箭杆胡同9号、陶然亭公园、长辛店等多个红色地标,在这里以独特视角深度解读;在百年党史中留下光辉印记的重要人物,在这里被生动还原;从北平和平解放、开国大典到1977年恢复高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在这里被鲜活呈现;北京地铁的发展律动、龙须沟的数次新变历程、首钢和航天城的建设节奏,在这里带您体悟感受;中轴线的沧桑、金融街的风云、城市副中心和回天地区的亮丽,在这里与您共同品味……可以说,以北京为发生地的建党百年的激荡风云和丰硕成果,在这本书里得到集中艺术展示。

书中设置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新的天地”四个板块,内容涉及人生、历史、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点滴变化,详细揭示中国共产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秘密。引领我们深度观察中国、深刻理解百年大党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多位知名画家与作家们跨界联动,绘制20余幅画作,构建起了生动的百年北京党史画卷。作家们进入历史“现场”,从文艺的视角,用自己的情感和温度,将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密切关联。文学与美术的和鸣,活化了党史北京画卷的独特、生动的表达。

相关专家评论认为,《百年跫音》的创作,既构建了百年以来北京黄钟大吕、气势磅礴的史诗叙事,也誊写了一份新时代北京的“履历档案”和“成绩单”。为讲述党史故事、守护城市历史文脉、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奇的精神密码,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路径。


图片


发布会中,专家学者对《百年跫音》一书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

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指出,作家们通过散文形式,以现实中的场地、人物和文物为切入点,精心构建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此外,该书还包含由北京美术家协会的画家们特别创作的画作,这些作品准确地捕捉了历史人物的气质,与文本相得益彰。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刘建生认为,《百年跫音》中,融汇了北京的象征,展现了北京人与北京事的特质,更重要的是作家的情感和人文情怀。

中国当代作家,本书作者之一梁晓声认为,作家应作为一个在场者去书写,去记录,通过广泛征集稿件,持续将这种创作延续下去,启发和引导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去书写自己胡同的变化、社区的变化、街道的变化。对文学来讲这些可能非常重要。他以北京的“大碗茶”为例,表达了对城市记忆的珍视,鼓励人们将这些珍贵的故事写入书中,不断延续。

关于作家写作与城市的关系,评论家张陵谈到,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它的境界和风貌,通过这个作品在新时代中散发出特殊的光芒,比如书中写到的城市更新、生态文明、高科技文化,这都是国际大都市的风貌。

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的《春游陶然亭》收录在《百年跫音》中,她提到,自己在写作中重温了历史,并尽力使得历史融入当下生活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十分受益。另外,阅读书中各位名家的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大家在主题创作中保持了特别突出的文学水准,多角度的切入,情感的浓度,技法上的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成就了这本书。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指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末章《新的天地》,从历史的开篇到演变的转折,甚至到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还融入了奥运会。“提及北京这座古都时,我们常常只着眼于其历史底蕴,虽然它肩负着地方文化与民族文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不仅凝聚着沉淀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呈现出持续向前发展的势头。”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表示,历史中的事件往往是当事人的第一次见证,而真正的写作则是第二次观察,它将你重新带回那段历史。站在如今百年党史的角度审视世界,我们会发现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掩埋,需要重新挖掘。而这本书则是这一重新挖掘过程中的杰出呈现,它让埋藏的历史重新浮现于视野之中。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副编审崔岱远谈道:“我觉得这本《百年跫音》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一本书中包含了北京文化的四个方面。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在一本书里同时把这四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最后,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总结道,作家写党史的书不多,所以本书占了一个“新”字;其次,作家写的都是当地的事、熟悉的事儿,饱含温度,占了一个“暖”字。另外,文章所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合理想象、生动具体。

资料来源:新华网、澎湃新闻、网络等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