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寿山石雕作品《胜利的出发点》

2023-09-11

信仰之美与艺术之美的交响

——评大型寿山石雕作品《胜利的出发点》

文|邱春林


图片



寿山石雕作品《胜利的出发点》首次采用全景式立体雕刻手法,记录了中共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活动,不仅表现出了作者不凡的政治敏感性,作品本身也体现了新时代工艺美术雕刻家探索艺术形式和工艺创新所表现出来的胆气和智慧。其题材之新、立意之高、视角之独特,目前同类题材作品无出其右。
该作品材料用的是寿山老岭石,原石重达两吨,完成后重1吨,属于近年来寿山石雕业界比较少见的大制作。长期以来,寿山石雕一方面受材料限制,另一方面主要受到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影响,都拘泥于雕刻小把玩件或案头小摆件,在审美趣味上因此一直都偏重于追求“文气”“雅气”和“古气”。大约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起,寿山石雕因为不断有大料投放市场,使得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成为大型寿山石雕作品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有关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创作如《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也是在这一时期攀上了艺术的高峰。1975年由福州雕刻厂集体创作的大型寿山石雕《长征组雕》(收藏于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一经问世便轰动了全国工艺美术雕刻行业,该系列巨作包括《遵义》《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延安》七件作品组合而成,领衔作者分别是林寿堪、林元康、林廷良、郭功森、施宝霖、林发述,他们都是用寿山石材和传统雕刻工艺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开拓者。林永福、林永鹏兄弟俩创作《胜利的出发点》这件作品可谓是对这些行业先辈所开拓的事业的继承和延续。不管是《长征组雕》还是《胜利的出发点》都是通过重大的革命史实或时事政治,准确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生动表现革命的壮美豪情,有利于改变传统寿山石雕较单一的审美趣味,注入既具现实性和历史性,又具理想性的气势磅礴的审美情感。

图片

由于两代人处于不同的时代,工作条件、时代环境乃至可操作的雕刻工艺都有所不同。为完成《长征组雕》,原福州雕刻厂精选了设计师、雕刻工艺师、美术专家组成了攻关小组,发挥了集体所有制团体作战能打硬仗的制度优势,其艺术创新方面体现了集体智慧。《胜利的出发点》这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考验手艺人个人的政治觉悟力,还考验个体的艺术设计能力和雕刻水平,其创作难度不亚于前者。

图片

自上世纪90年代对工艺美术行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雕刻艺人离开集体单干,要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二三十年来,寿山石雕领域与其他工艺美术行业一样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寿山石雕的艺术创作专注于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实践,以及对各种新潮形式语言的尝试,雕刻家普遍重视作品形式美学上的个性化。同时,在收藏市场风向的引导下,艺术仿古风也有所回潮。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大型的反映时事政治的主题创作不太有人愿意投下人力、物力去做了。林永福一直想赓续红色传统,创作一件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石雕作品,他也在思考近年来这类题材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量雷同的作品不断被复制,已经失去了新鲜感,该如何创作一件既有政治高度,又能在艺术形式上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让他的身心都沉入到创作期待当中。

图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首次集体参观学习、革命圣地延安、历史性转折、中国的前途命运……当这些历史和政治信息串联起来,形象地宣告了我党从胜利的历史走向更辉煌未来的坚定信念;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看到新闻之后,林永福精神上受到极大鼓舞,他特别注意到镜头记录下这样一个历史瞬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后步出展厅,他们身后的展板上几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胜利的出发点”。这一行金色大字瞬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并激活了他的创作思维,他已经找到了创作的主题内容,在心中酝酿了主题思想: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主场景,以“胜利的出发点”为要旨,创作一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群像雕刻作品,用艺术方式定格这一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时刻。

图片

要驾驭如此重大,又正在眼前发生的政治题材,这是很有难度的。雕刻家作为创作主体,只有重视精神世界的提升和生活资源的获取,用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感情去拥抱这个时代,只有勇于塑造自身“伟大的灵魂”,“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中国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才能从“高原”迈向“高峰”。林永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只会埋头做工的手艺人,而是一个始终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勇立潮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雕刻家。他之前创作的不少大型石雕作品都把目光聚焦于时代、聚焦于人民,在工艺美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如2022年,林永福创作出寿山石雕作品《红色传承——中共中央西北局》,该作品全景式地将党的百年峥嵘岁月中一个催人奋进的史实生动展现出来,荣获了第二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最高奖——金鼎奖。有了成功的先例之后,林永福、林永鹏在创作《胜利的起点》时显得更加从容,技巧更加娴熟。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时处处都将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强调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语和民族的形式,去鼓舞革命人民的斗争勇气和胜利信心。人民的文艺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传统寿山石立体雕刻的技法和形式有很多,既有立体圆雕,也有高浮雕与圆雕的结合,还有巧夺天工的链雕、透雕和镂空雕等等。不管是哪一类传统立体雕刻形式,基本上都是适宜正面观看,也就是以正面观看作为最正常视点,以此为基准,按照焦点透视或散点透视法塑造深度空间。像《长征组雕》这类上世纪70年代的典型作品,就是局限于单一视点观看,陈设方式也因此受限。这种艺术模式借助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和物象的前后叠加、前后半遮挡方式以及大小、高矮、位置的正偏等要素来将人物和环境“典型化”。观众面对有限的刻画需要调动想象力去“补充”作者未曾雕刻出来的东西,才能实现画面和意境的“完形”。林永福觉得,如此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石雕作品,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单一观看视点和层层叠加的高浮雕手法来雕刻,虽然能够省时省事省料材,但不足以展现该题材的现实感和真实感,不足以产生大开大阖的视觉冲击力。他不想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他强烈意识到了无新意的作品没有长久生命力,就像一块小石头被扔进大河里,不会有任何回响。
运用全景式立体雕刻手法来完成《胜利的出发点》这类政治题材的创作,这在寿山石雕领域来说是具有开拓性和引领性的。林永福从仓库里的石料中反复遴选,相中了一块两吨左右的寿山老岭石,这块石材体量大,纵深足,巧色多,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材料,才有足够他施展艺术想象力和发挥技艺能力的空间。为了在中心位置完整雕刻出新一届中共领导人群像、毛泽东主席纪念雕像和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建筑,雕刻家不吝石材,进行了大体量、大纵深的裁掘,将中部位置上的大量石材挖出剔除,只留下作为背景墙的群山峻岭、右前方的高大丛林和左侧依次起伏的岩石。这块原有两吨左右重的石头最后只剩下一顿左右,这就是全景式立体雕刻的结晶。
从前往后看,最引人瞩目的是健步向前走的七位新一届中央领导群像,他们形象逼真,各个目视远方,神情庄重,肩扛着使命。他们身后高高矗立着毛泽东主席的纪念雕像,只见他站在台座上,双手叉着腰,仿佛在发表重要演说。雕像背后便是宽广庄严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纪念馆背后一列主峰雄峻跌宕,单峰绮丽,上有巍巍宝塔山。在整条中轴线上从后往前,依次布局山川、历史建筑、雕像和主要人物,形成高低错落、主次有序、气势贯通的政治事件场景,不仅完成了纪实性的新闻叙事,突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形象,还巧妙地勾连了历史与现实,并以壮美山川烘托出了领导集体的壮志豪情。
面对《胜利的出发点》这件作品,观众既可以从正面观看,看到四维空间的巧妙调度和布局,也可以从左、右侧面观看,或者采用俯视、仰视视角去观看,不论立足于哪个视点,都能获得方寸之间移步换景,蔚为大观的视觉印象。这种沉浸式的雕刻艺术,用比传统雕刻更灵活的观看方式,去调动观者的审美主动性,从而也更让人回味无穷。
由于观众的视点灵活多变,这就要求全景式立体雕刻作品的细节要足够丰富,足够准确生动,要经得起观众对视觉真实感的苛刻要求。《胜利的出发点》体现了匠心与匠艺的完美结合,做到了繁中有简、实中有虚;粗中有细,细中有全局整体;远看有气势,近观有细节的辩证统一。并且,该作品每一个细节中都隐藏深意,无论是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领袖群像,还是高举红旗前来参观的游客群体,都符合人物角色性格;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背后的毛泽东主席纪念雕像形成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寓意;尤其是对主体建筑物构件的刻画完全尊重了原本的设计意图:五十六个窗户寓意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纪念馆门前的三段台阶寓意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七个拱形门洞隐喻了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正门两侧分别设有窑洞式弧形石墙体现了延安本土文化的传承;甚至连楼顶的机械物件都跟现实中毫无二致。也只有全景式立体雕刻方法才能做到如此全面地呈现该有的信息。
在雕刻技巧上,过去《长征组雕》和《闽西组雕》的创作组扬弃了过去单纯模仿国画皴法的做法,大胆融合了福州木雕技法,生动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今天林永福、林永鹏的新作《胜利的出发点》在雕刻技法上侧重于追求既精微又自然的刀法。为了于方寸之间勾勒天地,于无画处生妙境,雕刻家让草木根须毕现;建筑立面和地面表面光滑;对高山岩石的刻画仿照自然风化后形成的粗糙多变的肌理,似乎看不出明显的工艺痕迹,有些地方甚至保留了原石的石皮。看得出,雕刻家极力在追求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平衡。
革命年代文艺事业要为战争而服务,那么和平年代文艺事业则要为强国而效力,这既是“文以载道”的传统,也是新时代文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文艺讲政治,也讲艺术和审美,不管政治寓意有多高,“信仰之美”都要有合适的艺术手段、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习近平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都不拘泥于何种具体形态,其中所传达出的正向能量、昂扬精神以及与人内心深处的链接与碰撞才是文艺之魂。只要是能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弘扬正气且为人民所欢迎的原创贡献,都可以定义为优秀作品。对于每一个雕刻家而言,“拿作品来说话”都是工作准则。林永福、林永鹏二人创作的大型寿山石雕《胜利的出发点》就是他们面向新时代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图片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导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