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词十六首

2023-09-09
从少年时代的“初夏心情无可说”到耄耋之年的“未应磨染是初心”,既有顺遂,也有跌宕。但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中始终饱含着一股柔韧和坚定,读者从中或可读出叶先生的人生心路,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图片

北平老家大门口
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作于1939年。北京。
大约十一岁时,开始跟伯父学着作诗,因为没有其他的生活体验,庭院中的景物就成了写诗的主要题材。夏天的时候,满院子都是花,常常能看见萤火虫在花的枝叶上飞过。可是到了秋天,花草全都黄落凋零了,只剩下竹子依然茂盛。“看看你所有的同伴都凋零了,你怎么忍心自己一个人还青翠依然呢?

图片

初中时的叶嘉莹
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作于1940年。北京。
那个时候父亲已多年没有音信,只知道父亲所在的地方国民党军队一个城一个城地陷落。人世间有这么多的战争、这么多的灾祸、这么多的苦难,我们都是在人生的苦海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这苦难的一生有什么价值,什么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图片

母亲和姨母
哭母诗八首(其二)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作于1941年。北京。
母亲到天津做手术开刀感染,在回京途中的火车上去世了。人生中最悲惨的事情,就是当棺盖盖上,钉子钉下去的时候,从此你与棺木中的亲人就人天永隔了。“漫将修短破天悭”,指生命的长短。修短是命。母亲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四岁。
初夏杂咏四绝之一
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声中艾叶长。
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唯爱枣花香。
作于1943年。北京。
这年初夏,刚刚拆下冬天防寒的屋门,换上了很宽的竹帘子,院内的榴花与枣花都在盛开,遂写了这首小诗。
生涯
日月等双箭,生涯未可知。
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
眼底空花梦,天边残照词。
前溪有流水,说与定相思。
作于1943年。北京。
此时还在抗战沦陷之中,不知道祖国哪一天回来,不知道父亲哪一天回来,不知道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是如果有一个光明的,“我看到那是太阳,我就要追它,我甘心为我所追求的那一点光明而牺牲”。另一方面亦知道“眼底空花梦”,《圣经》上说,“草必枯干,花必凋残”,世界上的一切荣华是尽都如此,眼底的一切都是空花梦。

图片

与同学一起在老师顾随家合影,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冬日杂诗 (其三)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作于1944年冬。北京。
第一句是写实,呼啸的北风吹得好像大地都要摇动了,那是胜利的前一年,也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傍晚至深夜,能听到日本人在街道上喝醉酒唱着歌,开着卡车呼啸而过,所以说“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当时已经是抗战的后期了,有时有一些好消息传过来,但是毕竟战争还没有结束,我们仍然承受着苦难,所以说“晴明半日寒仍劲”。我希望我们年轻人记住 :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苦难,如果我们不奋发图强,苦难还会再来。
尽管外面是这样的战乱,但是我在沦陷区中关在自己的房间,还有一盏煤油灯,还有一炉火,我就还有光明还有温暖,我也就还有希望,所以说“灯火深宵夜有情”。后四句是说你身为人活在世界上,就该为人类做一些事情;你要做事就会有责任,就会有人批评指责;你要有这种担荷和牺牲的精神,你的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持守。

图片

叶嘉莹50年代在台北教诗
转蓬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作于1950年。彰化。
前有小序:1948年随外子工作调动渡海迁台。1949年冬长女生甫三月,外子即以“思想问题”被捕入狱。次年夏,余所任教之彰化女中自校长以下教员六人又皆因思想问题被拘询,余亦在其中,遂携哺乳中未满周岁之女同被拘留。其后余虽幸获释出,而友人咸劝余应辞去彰化女中之教职,以防更有他变。时外子既仍在狱中,余已无家可归。天地茫茫,竟不知谋生何往,因赋此诗。
浣溪沙
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夏初时,昨宵明月动乡思。
作于1951年。台南。
经历了抗战的苦难,经历了漂泊流离的苦难,经过了牢狱之灾,虽然那个时候只有二十多岁,但心情已经是中年的心情。
郊游野柳偶成四绝(其一)
岂是人间梦觉迟,水痕沙渍尽堪思。
分明海底当前见,变谷生桑信有之。
作于1962年。时任教于台湾大学。
从台北到基隆之间有个地方叫野柳,那里的海岸都是礁石,而且是奇形怪状的,是个旅游名胜。跟学生一起去那里郊游时写下了四首绝句,这是其一。想当年这些礁石都是在海底的,现在经过大自然的沧桑,水下去了,石头都露出来了。《诗经》里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人间的沧桑也像自然界一样,是果然有的,人生的变化是“信有之”。

图片

摄于哈佛燕京研究室
鹧鸪天
寒入新霜夜夜华。艳添秋树作春花。眼前节物如相识,梦里乡关路正赊。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
作于1967年。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东亚系二楼的办公室,窗外有一棵非常高大的枫树,眼看着这棵枫树的叶子一天一天地变红了,像春天的花一样。这眼前的季节,这地上的新霜,这树上的红叶,这些景物都是认识的,可是故乡依然在梦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图片

与父亲在温哥华海滨
父殁
老父天涯殁,余生海外悬。
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
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
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
作于1971年春。温哥华。
父亲去世。从1949年离开大陆,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其他的亲人,甚至也没有跟家里通过一封信。真是令人悲慨万分。
哭女诗(其一)
从来天壤有深悲,满腹酸辛说向谁。
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
作于1976年。温哥华。
作于长女言言和女婿永廷车祸双双殒命之后。
向晚二首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作于1978年春。温哥华。
刚刚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利用假期回国教书。寄信的路上,看到落日的余晖正在树梢上闪动着金黄色亮丽的光影,马路两边的樱花树正飘舞着缤纷的落英。这些景色唤起了对自己年华老去的警惕,也感到了回国教书应争取早日实现的重要性。

图片

初抵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其十二)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作于1979年。天津。
这是第一次回国讲学时所写的一首绝句,与南开大学的情谊也就是从那一年春天开始建立起来的。

图片

在南开大学校园(右为安易)
高枝
高枝珍重护芳菲,未信当时作计非。
忍待千年盼终发,忽惊万点竟飘飞。
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
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
作于1983年。
80年代中期多次回国教书后,逐渐发现学校中修习古典文学的学生,竟然有了程度下滑的现象。青年学生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偏差,对于海外的一切都感到新奇,而忽视对中国自己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只是短暂的现象,当人们物质利益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必然会回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有感于这种状态,写了这首诗。“高枝”上的“花”,象喻着古典诗歌:只要尽到自己的力量,则不仅“天”可以“补”,“月”也不会“亏”的。
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 , 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作于2001年。天津。
叶嘉莹,号迦陵。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9年归国讲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高校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6年荣获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将自己的所有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 以推动古典诗词教育,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获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著有大量诗词作品及中英文学术论文,出版有《迦陵文集》十卷等。

资料来源:节选自《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增订本)》、三联合众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