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5日,开国少将吴岱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大田村一个贫农家庭。幼年丧母,与父亲吴福良相依为命。吴岱出生后,吴福良遍请先生,终于从古籍《说文解字》里选中一个“岱”字:“岱,大山也”;“岱宗,泰山别称”。从此,孩子的大名就叫吴岱。这个被吴福良寄予厚望的儿子,在后来砸碎封建枷锁,抵抗外侮入侵,建立新中国的征战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真的成为了一名行走在万山之巅的共和国将军,一名献身于人民伟大进步事业的坚强革命者。
现在一提到开国少将吴岱,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出奇的记忆力。吴岱的记忆力,在军中是出了名的好,甚至被称赞为“奇才吴岱”。近日,吴岱之子吴志民接受红船编辑部专访,讲述起父亲身上的革命往事,便着重介绍了关于父亲“记忆力”的往事,为我们呈现出吴岱将军革命生涯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吴志民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儿时的吴岱是村里的孩子王
“我父亲直到9岁,爷爷才凑齐钱让他得以上起了私塾。”吴志民告诉红船编辑部,父亲吴岱资质聪慧,好学善记。进私塾后,只要先生读一遍,他跟着读一遍就能背下来,因此很得先生的赏识。每次背书,先生都满意地说:“孺子可教。”
因为吴岱能背书,很多同学都愿意找他学习。放学后,吴岱一边放牛,一边和同学们一起玩,他当老师,带着大家一块背书。同学们都喜欢吴岱,吴岱很快就成了全村的孩子王。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从井冈山经过赣州、赣南,到达米西,解放了长汀,建立苏维埃政权。吴岱所在村成立了少年儿童团,由于吴岱学习好,人缘好,在孩子们中很有威望,他也由此当了少年儿童团团长。当了团长之后啊,每天组织起来大家站岗放哨、查路条,当时村里都夸他是小将军。
在苏维埃红色政权建设中,少年儿童团的地位很重要,而且负有实际的责任任务。村里的少年儿童团在吴岱的带领下,搞得红红火火。有的大人不开通,不让孩子参加儿童团,吴岱就带着小伙伴挨个去动员,不到半年,儿童团员就发展到100多人。
吴岱的记忆力强,100多个团员,大名叫什么,小名叫什么,家住在哪里,他都一清二楚。为了完成好站岗放哨捉奸细的任务,吴岱把村中四面的道路,分给每个小队,每队管一条,他作为团长虽然不用站岗,但是每天都去查岗,还主动替不能上岗的小伙伴站岗,没有路条的人根本进不了村。
在残酷的战乱年代,少年吴岱经受了磨练,并展现出胆大、心细、果敢、机智的斗争能力。
吴志民介绍,有一次,吴岱从外面回家时,路过一个叫屋岗的小山村,在那里遇到了一伙国民党兵,而且这群国民党还要去偷袭吴岱所在的村。
“父亲得到这个消息后,认为土匪会对他这个小孩子放松警惕,就进村打探消息,他从一个醉醺醺的土匪那里探听到土匪先打大田屋,后打河田的行动部署,还有武器配备以及具体时间等宝贵的情报。他机智灵敏地溜出村子,翻过一座山,抄小路连夜赶回了村里,将这个情况报告给驻在村里的红军连长。他又连夜跑到河田,把情况报告给少共县委书记。”
由于有了吴岱的情报,国民党兵进犯的时候,受到了惨重的打击。“父亲也因为这件事,当了乡少先队的队长。”
加入红军,牢记肖华政委的嘱托
1933年红军进行第四次反围剿后,国民党组织了大量的军队包围了中央苏区。当时国民党口号是,“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员要换种”,要彻底把苏区的红军和老百姓赶尽杀绝。
为了应对严峻的形势,中央苏区提出号召,让所有适龄青少年都参加红军。“父亲早就想当红军了,之前因为岁数小,都是带着共青团、少先队动员其他人当兵。现在红军扩大了年龄范围,他带头动员全村17个少年一起参加了少共国际师。”
据吴志民讲述,吴岱参加红军后,因为愿意动脑子,又愿意结交朋友,很快才能就在连队里显露出来了。
“冯文斌曾送我父亲四本油印小册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十大纲领等内容,父亲通读一遍就能背诵。师长陈光、政委肖华听说我父亲能背四大纲领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还特意找到他当场出题考之,我父亲都背了下来,对答如流。”
吴志民介绍,吴岱不仅把内容全背出来,还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其中道理讲出来。陈光和肖华对此连连称赞。
“父亲还一直牢记肖华政委的嘱托:连队是红军的基础,当红军把连队工作做好了,就像大树一样,就有了根基。生活不要怕艰苦,艰苦能磨练意志;工作不要怕多,多做经验丰富;担子不要怕重,重了腰杆硬;干活不要怕累,累能锻炼体魄。“
▲吴岱将军与夫人何云
能记住全营战士的名字
1934年初,吴岱来到红军中央苏区的军事学校,学习政治工作。三个月之后毕业被分配在补充团2连任指导员。当时的补充团不像少共国际师,是一些十三四岁的小孩,都是些青壮年,个子也比吴岱高得多。因此,当大家听说来了一个16岁的指导员时,打心眼里瞧不上。
上任那天,一个30多岁的老兵想考验一下他,就在全连集合点名时,把花名册藏了起来,看看这个小指导员怎么办。全连集合后,通信员悄悄来到吴岱旁边,着急地小声说:“指导员,花名册找不到了。”吴岱一听,不动声色,说:“没事,我上午看过了。”
值班员整好队,吴岱走到队列前,大声说:“我叫吴岱,大家听见听不见?”大家看着这个又小又瘦的孩子,心里都在笑,有老兵在后面喊:“能听见,但看不见!”
“父亲便让通信员拿来了一个小凳子,站了上去,开始点名。大家看他手里没有花名册,都以为会出笑话,可没想到,他口若悬河,直接点名,最后竟然一个人也没落下,更精彩的是,父亲还把连队里哪个老兵有英雄事迹,哪个新兵家里有困难都说了出来,全连官兵无不称奇,再也没有人敢小看这个年轻的连指导员。”
1938年,吴岱任115师独立支队(后改为晋立支队)1团3营教导员。某日,营组织军事训练比赛,规定每个连五班参加。比赛结果12连5班获第一。当时,有人质疑12连5班换人,但12连指导员矢口否认,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吴岱知道这件事后,便拿来了12连的花名册,集合五班全体人员,并一一目视后,对12连指导员说:“你换了一个人。”
这个指导员仍在辩解,吴岱不看花名册,一一点名,并指出换了何人,原在何班。全营无不服其记忆力超人。
吴志民告诉红船编辑部,父亲吴岱任营教导员时,进行营点名时不用花名册,全营几百人,张三李四王五,都能无一遗漏,无一差错的点名。部分官兵家庭住址,父母情况,兄弟几人亦可娓娓道来。
“我父亲到了晚年,仍记得1933年入伍时,所在45团2营5连详细情况:如该连驻江西宁都,160余人,福建人、江西人各占一半,连长是福建人叫王永胜,指导员是江西人叫李涛等。”
▲儿时的吴志民与父亲吴岱
1940年年底,吴岱来到山东,成为老四团团政委。一次在做老兵思想工作、调动老兵积极性时,他准确地叫出了每个老兵的名字、籍贯,并细致到具体哪个村,还历数了他们每个人曾立下的战功。老兵见政委如此体恤关切,自然能听进去劝导。临了,他还留老兵们这吃了一碗面。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能吃上碗面实属不易。老兵们回到连队,有人问情况如何,不知谁说了一句:“老兵的心都叫政委的面条拴在一起了。”
“模范政治委员”吴岱
据吴志民讲述,由于吴岱的政治工作做得比较优秀,因此八路军一一五师开政治工作会时,吴岱被邀请在会上介绍成功经验。
“我父亲没办法,就结合他的经历写了一份稿子。稿子写完以后,他让打印员将他的稿件印出来,便去师部准备参加第二天的政治工作会。但不巧的是,油印室的机器出了问题,稿子印不出来,打印员也没及时和我父亲说。这可是父亲通宵好几天写出来的稿子,而且他被安排在第一个汇报,开会当天根本没有时间另做准备。”
但事实上,吴岱却表现得很冷静,闲庭信步地便向着会场走了过去。罗荣桓做了简短的讲话之后,就轮到吴岱上台汇报了。台下的人见吴岱空着手上了台,一个个面面相觑,连罗帅都感到不可思议,小声问肖华:“难道吴岱把稿子都背下来了?”肖华也不知情,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我父亲就这样把他整理出的滨海军分区在抗日过程中的政治工作故事,如何搞党的建设、如何创建模范党支部,如何培养英雄,如何培养英雄连队,如何搞好军民关系等等,父亲一个接一个地讲了出来,这一讲就是一天,等他讲完时,台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1944年,吴岱因在山东创建模范党支部,培养了“老四团”、“老六团”两支英雄部队和无数英雄个人,获得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军区授予的“模范政治委员”光荣称号。吴岱的工作经验也被延安抗大总校编印成单行本,列入“学员必读”书目。
▲吴岱向英雄部队授旗
吴岱与战斗英雄何万祥
值得一提的是,吴岱培育的许多战斗英雄,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他树立的一批英雄连队至今仍为我军的光荣。他探索的一些新思路和积累的一些有益经验至今仍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吴志民向红船编辑部,讲述了父亲与何万祥英雄的故事。
何万祥出生于1915年,甘肃宁县人,原姓朱,1931年冬参加红军后更名为何万祥,在红26军第42师第3团当战士。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何万祥自小给地主放羊喂牛,受尽磨难,16岁时,他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陕甘工农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个子不高,站队时常在排尾,但机智勇敢,作战时总冲锋在前。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何万祥报名入选了“渡河先遣队”。经过认真的地形侦察和渡河训练,他和战友们成功抢渡黄河,一举攻破了阎锡山吹嘘的“攻不破的防线”,被誉为“渡河英雄”,受到军团首长的高度赞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万祥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1940年1月,何万祥任第115师教导2旅第6团2连连长。此后,何万祥先后参加了郯城战斗、赣榆战斗、歼灭伪军朱信斋部等四百多次大小战斗,他勇猛果敢,能攻善守,带领所部战士屡立战功,是山东军区有名的战斗英雄。但这样一位战斗英雄,一开始也是个犯错误大王。
“那个时候比较困难,在吃不上、穿不上的情况下还要打仗,还要打胜仗。那怎么办呢?何万祥当连长,他每次缴获物资后,都会留下点钱给连队改善伙食。有一次,还拿出一部分的粮食换猪肉。但他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是想让他的战士打了胜仗以后,能吃饱饭,能保持战斗力。出发点是好的,可还是违背了我军的纪律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有一条就是‘一切缴获要归公’。正因如此,他当一次连长就被撤销一次,成了犯错误大王。”
▲吴岱将军全家福(1993年拍摄于大连,中间左二为吴志民)
吴志民介绍,父亲在红军东渡黄河时便认识何万祥,之前见他在好几个部队都当过连长,山东“老六团”整顿作风的时候,他在二连当副连长。“父亲认为,现在部队正是用人之际,像这种有缺点的干部,一定要帮助他改正缺点,去更好的完成任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何万祥这个战斗英雄的作用,吴岱建议把何万祥由副连长升为连长。但也有的同志指出:“何万祥虽然仗打得好,但他又是个犯错误大王。当了几次连长都撤了,没有把握,最好再缓缓。”
会上议论纷纷。吴岱集中了大家的意见说:“何万祥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总的来看,他忠于革命事业,听党的话,本质是好的。我们要发挥他的长处,让他不断地去克服他的缺点,我们领导对这样的同志一定要大胆使用,要精心培养,经常给他发个警告,让他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多帮助他学习,给他吃点儿小灶,从政治上多关心他的进步。”吴岱的意见,最终得到军政委员会的通过,何万祥被任命为1营2连连长。
吴志民说,父亲吴岱来到“老六团”不到半年时间,先后与何万祥个别谈话十多次,而且是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一次,滨海军区派1营去配合鲁中部队作战。行前,父亲又找到何万祥,说:‘最近两次战斗任务,你起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改得又快又彻底。可以说,上级很满意,同志们赞扬你。当了红2连连长,可要好好干呀!’父亲又说:‘这次的任务不同,是你们1营单独到鲁中去。作为滨海军区部队的代表,不仅仗要打得好,在遵守政策纪律上也要做模范。’”
没等吴岱说完,何万祥激动地说:“政委,好想你呀!一个多月没见到你了,憋得我很难受。我知道你对我不放心,怕我再犯纪律。我无论在4团,还是在6团,你是最了解我的。我何万祥在政策纪律上栽了跟头,你在整风会上批评我的话,我牢记在心上,你要我以革命为家,战斗出生入死,我为什么要犯纪律给革命造成不良影响呢?我死都不怕,还怕克服自己的缺点吗?”
▲吴岱将军
1944年3月,山东滨海军区发起第三次讨吴(化文)战役。25日夜12点,大泉山突击战打响了,连长何万祥带领突击队冲在最前面,正当他在战斗的最后时刻冲进围子,扑进敌人固守的最后一个炮楼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父亲得知何万祥牺牲后半天没有说出话来,眼泪不停地流淌。他是个硬汉子,自从参加红军以来,经历过那么多磨难,他只流过四次泪。这次何万祥牺牲就像割了他的心头肉一样。”
吴岱眼前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他脑海里翻腾。“政委,你放心吧!我再犯错误,我就不是何万祥”的声音,一次次响在吴岱的耳边。
伤心过后,吴岱从悲伤中猛然清醒过来。“流泪顶什么用?我们的战士英勇牺牲了,我的责任是要把他的英勇事迹宣传出去。要培养更多的何万祥,让整个连队,从悲伤里站起来,化悲痛为力量,为他报仇!”
“父亲要宣传何万祥,他要掀起学习何万祥的热潮。于是,便组织人把何万祥的英雄事迹收集起来,上报到滨海军区,滨海军区又上报到山东军区。”
吴志民告诉红船编辑部,1944年7月,山东军区战士剧社两位编导和《民兵报》社一位记者来到何万祥所在六团采访,父亲吴岱向编导和记者介绍何万祥事迹。“报社的人还问我父亲,你说得那么清楚,能不能把材料给我们看看,父亲回答我没材料,编导和记者大为惊异,说:‘吴政委真神了,一次谈话就是一篇文章。’熟悉我父亲的人就在一旁说:‘吴政委记性好,又是材料箱子,这都是出了名儿的!’”
后来,著名的战斗通讯《英雄连长何万祥和战斗突击队》和组歌《我们的连长何万祥》便是根据吴岱的这次讲话整理而成的。
最后,谈及父亲身上发生的这些故事,吴志民认为,并不是父亲记性有多好,而是他用心,时时刻刻把他人放在第一位。吴志民说,受父亲的影响,直到现在,他自己还保持着“一团和气”的习惯,见到看门大爷,也要聊上几句,也总能跟别人找到共同语言,“这样人家心里也舒坦,何乐而不为?”
撰文:周晓宇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