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船编辑部专访了开国少将陈熙之子陈塞北。陈塞北说:“父亲参加了红军最远的长征,从江西一直走到了新疆”“有人说父亲是空军院校的开拓人。父亲曾在三航校当校长,三航校在当时还创造了六个第一”“父亲对我们说,凡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能够伸出手来帮助你的人,你一辈子都不要忘”。
▲陈熙之子陈塞北
01
“在生活中,他是一位严父”
“从1938年开始,到他1985年离休,47年间他都在为人民空军的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在陈塞北心中,父亲陈熙是人民空军事业的开拓者和探索者,是为空军培养人才竭尽一生的人,哪怕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与不公对待,他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立场。
“他是1967年冬天被隔离审查的,一直到1978年恢复工作,整整十年!”陈塞北认为,这十年恰恰是父亲人生中最好的时候,也是他经验和资历最丰富的时期,却无奈无法有所作为。尽管如此,陈熙在被隔离审查前仍告诉家人,今后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要相信群众,相信党。
立场坚定的陈熙,生活中也是一位严父。
陈塞北告诉红船编辑部,父亲对几个孩子特别严厉,不仅吃饭要光盘行动,不允许留一粒米,日常更要保持“坐如钟,站如松”。“他教育我们是‘要不你就别干,要干你就干到最好’。”
▲陈熙
“在生活中,他对子女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对外人,对工作中的下级,对炊事员、警卫员、司机,总是笑眯眯的。组织上曾给他配过一辆公车,但在我的记忆中,我只坐过两次。
60年代初,陈熙的弟弟带着大儿子来到北京。此行一是看望这位哥哥,二来也是希望这位已经“位居高官”的哥哥能给他的大侄安排一份工作。
但陈熙却果断拒绝了为侄子安排工作的请求。“我父亲说得很明白,我的权力不能用在个人身上。后来我这个叔叔还有些不太高兴,可能他心里在想你都当那么大官了,怎么就不能给家里人安排个工作?”
令陈塞北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件事,60年代初,家里的粮食不够吃,空军三航校将自己生产的粮食,用汽车拉了一车,送给原在三航校工作过的首长每人一袋。等送到陈熙时,他却坚决不要:“现在粮食这么困难,我怎能要你们的粮食呢?
回顾父亲的一生,陈塞北说:“父亲那一代人在革命的大浪淘沙中,始终对革命事业有着最坚定的信仰。我们这一代人,也只是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让我们受益一生。”
02
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你的,一辈子都不要忘
▲全家福(供图/陈塞北)
陈塞北说:父亲告诉我们,凡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能够伸出手来帮助你的人,你一辈子都不要忘。我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像他的救命恩人,不管是李先念、张毅也好,金生也好,他经常会提到他们。
对警卫员,明明知道比我大不了几岁,但是父亲一定要让我叫叔叔。我不满意,说他比我也就大几岁,怎么能叫叔叔呢?父亲说,他再小,也是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所以你们必须叫叔叔。最后,我们叫得人家都不好意思了。
记得在上初中时,父亲、母亲给我买了一生中第一双皮鞋,父亲亲自教我擦皮鞋,并且给我讲了刘亚楼司令员教他们擦皮鞋的故事,刘司令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态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空军大院评比卫生红旗时,父亲也要求我和弟弟、妹妹一起打扫家里的卫生,并且不许偷懒,他回来还要检查。我的针线活儿也是我父亲教我的,我还看见过他给自己缝袜子和枕巾。他穿旧的衣服,改一改就是我的新衣服。
陈塞北说:我们这一代人,与我们的前辈们曾经生活过一段时间,也可以说是他们最亲近的人。我们只是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这些前辈们在革命的大浪淘沙中,始终对革命事业有着最坚定的信仰。在曲折艰辛的革命斗争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奋斗、亲如兄弟。始终对革命的前途抱有坚强乐观的信念,坚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人生理念,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空军的建设,顽强奋斗一生,这样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我想,这就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他们的财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撰文:王向明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