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于7月3日上午在青岛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论坛上致辞,韩国外长朴振和日本外相林芳正也分别发表视频致辞。
朴振表示,韩国将为重启三国合作机制作出努力,并在讲话中向王毅发出邀请,称“如果访问首尔,我们一起攀登北汉山,并下山品尝炸酱面。”随后,王毅在致辞中说,去年在山东青岛与韩国外长朴振进行过深入的外长间的战略沟通,他感谢朴振外长邀请他一起攀登首尔北汉山。王毅回应:“我也再次邀请他到山东,一起登泰山,登泰山观天下。拓展我们的视野,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此外,王毅还在讲话中提到,日本外相林芳正的父亲林义郎多年来从事中日友好事业,常年担任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我想那时候年轻的林芳正外务大臣耳濡目染,对促进中日友好有独特的见解。希望他对中日韩关系改善作出努力。”
为何泰山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对于泰山的崇拜,要从远古时期说起。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欠发达,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有限,面对缺少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人们恐惧、回避,进而衍生对河流山川的崇拜。原始社会中,太阳象征生命的诞生,而泰山位于东方,被认为是“太阳升起之山”,生命诞生之处,是传说中炎黄二帝、后羿、伏羲等众神的居所。在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住在玉皇顶,管理着山间分散的众多神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今天游客所见的众仙楼、千佛洞,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远古时期泰山作为“神山”的传奇色彩。
“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山,不妨从古代中国的一个神话说起。据梁人任日方所撰《述异记》:“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传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关乎五岳,《尔雅•释山》称,“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蒿山为中岳”。此后,泰山成为五岳之首,作为华夏民族精神与气质象征,正如天阶坊楹联所题“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泰山之所以“五岳独尊,雄镇天下”而称誉古今,单就古人的自然崇拜而言,一则拔地擎天“直通帝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二则“出云导雨”乃为神山,《春秋公羊传》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三则雄峙东方,《尔雅•疏》曰:“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是阴阳交替,万物更生之地,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封为震,星宿为苍龙,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当然远不止于自然崇拜,更多的是封禅、宗教、览胜等活动的发展及其交互作用,使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因素造就了泰山这特殊地位。
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之一。大约在五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泰山附近就有了人类踪迹。泰山东部的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时期的遗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南部的新泰乌珠台则发现了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和西部仰韶文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
泰山周围地区的东夷人传为炎帝子孙,而居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者则传为黄帝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最终融为一体。学者徐北文认为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而种种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确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自然崇拜也就是在这远古出现的。据《山海经》记载的451座山,都有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可见祭山神之广泛。《尚书•舜典》记载大舜一年四季轮流巡狩,“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柴”便是祭天,“望”则是望祭山川,这是后世帝王封禅祭祀的初始状态。
另据志书记载,后石坞磨山附近有“五女圈石”。《泰山述记》载:“在笔架山北《岱史》谓仙人牧地,巨石环列,秀丽异他处”。据专家推测,这种石圈可能是五千多年以前母系社会的大型祭坛,自然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那时已在泰山地区形成。不过原始社会的夷人崇拜泰山,还有更深的一层意义,即认为泰山乃“地主”(齐地信仰的八神祇之一),人死葬于土,其魂魄则归于泰山,属泰山神之管辖。
帝王假神道而治天下,《易•观》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史记•封禅书》中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就是反映宗教信仰的普遍性。《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可见封禅泰山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据《史记》引《管子•封禅篇》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篇》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当然,七十二或为吉数,并非信史。《史记·封禅书中》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上古帝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可以考证的是,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皇帝共有六位: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政治与宗教兼而有之。《白虎通义•封禅》云:“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明隆庆五年(1571年,)山东按察使吴丈华的题刻。八个大字揭示了其作为天子“柴”、“望”和封禅的最高神坛的神圣内涵。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帝相齐的高度。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说:“所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还要高一等,因而谁也不敢藐视泰山了。”他们为宣扬“君权神授”,便大兴土木,刻石纪功,留下大量的史迹。
一座山岳受到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贯穿封建社会之始终,这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它不仅对泰山而且对整个中国的山水文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从庙堂到江湖,泰山地位之崇高可见一斑!
泰山既是历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国古代文化大体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三个系统,在泰山均有大量印记。被称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的泰山,自古以来吸引了不少知名道家在此修炼。帝王封禅活动的影响,使道教在泰山进入鼎盛时期。从山下到山顶几乎所有的重要宫观庙宇,大都是属于道教的建筑。
普照寺,则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据说始建于北朝,重建于金代,是泰山现存不多的颇有些规模的佛教寺院。泰山书院则代表着儒家文化。泰山书院是北宋大儒孙复、石介、胡瑗读书讲学处,号称“宋初三先生”。黄宗羲《宋元学案•序录》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为之先河。”泰山学派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上述儒释道三大派的文化,通过建筑、书画、石刻,以及大量的文物古迹,而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泰山成为文化名山。有人说泰山是历代书法石刻艺术的长廊,也有人说泰山是古代建筑的博览会,自是当之无愧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曰:“喟然回顾,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孔子之后,文学家班固、蔡邕,著名学者马融、应劭等都曾登览泰山。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为现存第一篇泰山游记,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游记之一。三国诗人曹植的“晨游泰山,云雾窈窕”,晋诗人陆机的“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都是歌咏泰山的佳作。李白《泰山吟》咏道:“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的《望岳》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千古绝唱。唐宋以后,诗人、旅行家、书画家接踵而至,畅神审美,为泰山留下了丰厚之至的精神文化财富,“泰山美学资源得到了深度的发掘和颂扬。”
而泰山古建文化则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泰山古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例如在三条断层构成的三级台阶上,点缀着三座天门(碑坊),凸见自然美的节奏感并点出登天意境。作为封禅朝天的空间序列,堪称环境心理学上的杰作。再如在建筑单位和群组位置的选择与建筑形象的创作上,属朝天的序列建筑。范例之一就是南天门,乃中国风景建筑杰出成就的代表。泰山古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溶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的名山文化的例证,为后世留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典范。
令世人叹为观止的还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碑碣。据统计,仅从岱庙至岱顶的登山道,一路就有823处,这些石刻“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趺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其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其他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泰山碑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这不仅丰富了泰山景观形象,而且寓景观以深刻的文化底蕴。
穿越时空,泰山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帝王的封禅或者祭祀,一则“神道设教”,巩固其政治统治,二则也是四海联合、国家统一的某种标志。那么泰山无疑是成为封建帝王的一种精神支柱。而在文人墨客和有识之士的心底,泰山乃是中华民族壮美形象的化身和象征。如1920年代的一摩崖题刻云:“愿同胞努力前进,上达极峰,独立南天门,高瞻远瞩,捧日拏云,可以张志气,拓胸襟,油然生爱群拯世之心,感斯山之固,国家柱石,曰然曰峻,巍然吾民族之威稜”。正因为泰山具有特殊的内蕴,凡我炎黄子孙,无不敬仰之。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座名山如泰山那样,几千年来深入到整个民族亿万人的心中。
王毅在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提五点建议:加强互信互惠互联互助互建
王毅表示,中日韩同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人口总和占到全球1/5,GDP之和超过全球1/4。“亚洲的和平需要我们共同呵护,亚洲的繁荣需要我们推动,亚洲的振兴需要我们共同奋斗。”
为此,王毅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互信,携手维护地区和平。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反对任何可能将本地区卷入冷战或热战的言行,反对把地缘冲突、集团对抗引入地区。三国要加强沟通交流,为尽早重启领导人会议、外长会和高官会,创造气氛,凝聚共识,为地区合作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维护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重视各国的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好分歧。对于历史、台湾等涉及双边关系根基的重大原则问题,更应当重信守诺,恪守中日四个政策文件和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的精神,不能丝毫含糊,更不容动摇倒退。
加强互惠,携手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我们要坚决抵制以各种名目推行的“脱钩断链”,维护好优势互补的地区产业体系,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稳定的预期。要不断推进“中日韩+X”合作,探讨在产能、减贫、卫生、灾害管理等领域开展联合项目,使三国合作汇聚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在电动汽车、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加强协作,共同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打造新的技术高地、释放新的发展动能。
加强互联,携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们要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一步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发挥好对东亚经济的引领作用,要带头实施RCEP,持续释放其红利,助推区域经济的融合。要共同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在10+3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对话等区域合作机制下,加强协调配合,为建设东亚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我们也愿意同日韩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加强互助,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我们要就沙尘防治、海洋治理、移民管理、打击跨国犯罪等问题,开展信息沟通、经验交流和政策协调,推进务实合作,不断深化财经、农业、清洁能源等各领域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粮食能源危机,增强地区发展的韧性。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和应对高龄少子化等棘手问题,开展共同研究,共享合作成果。核污染水排海的问题,涉及海洋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必须同周边邻国和国际社会深入协调,慎重处理。
加强互建,携手培育社会民意基础。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加强人文交流,鼓励媒体、智库、民间团体,尤其是年轻人相互往来,推动三国民众从军相邻到心相近。三国媒体有责任为推动三国人民之间建立真诚友善的相互认知,创造良好环境,绝不能坐视不和谐不友好的声音蔓延,影响三国的相互认知。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大众日报、政经读本、网络综合等